率先整合城乡医保,拉起一张看不见的安全保护网
看病报销,不再分“城里人”“农村人”——山东是十八大后全国第一个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省份。
同样的社保卡,同一参保报销标准。截至2016年6月底,我省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7185万人,居全国第一位。
打破城乡二元,自上而下先破组织壁垒
63岁的李绍来是淄博市临淄区金山镇小寨村民,2014年起因患结肠癌多次住院治疗。那一年,山东拉起一张看不见的安全保护网,新旧制度正有序平稳过渡,公平覆盖城乡。李绍来以前参加的新农合随之并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截至目前,他累计花费医疗费用218632.47元,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136476元。大病保险又报销23470元,总报销金额为159946元,实际报销比例达到73.16%。
而在整合之前,新农合工作由卫生部门牵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由人社部门牵头,医疗保障可谓是民生难点。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过去的制度弊病日益凸显:体制分割、制度分设,管理分离、资源分散,差别待遇、重复参保。这不仅造成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政策不统一、衔接难,政府管理成本高,而且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强化了户籍观念造成的不公平印象。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更是共享发展之基。与其他省份相比,山东城乡医保统筹的突出特点是一场自上而下、全省统一的改革。
2012年起,一场改革的动意开始酝酿,东营、淄博、威海等3市先行改革试点。2013年11月22日,省政府常务会决定,全面整合我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全省统一、城乡一体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并同步开展居民大病保险工作。
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击穿制度壁垒,先整合职能、机构和人员。2014年初,全省各级新农合管理职能、机构、人员、编制、固定资产、资金、文书档案、数据资料等,整体划转移交人社部门。人社系统共接收新农合工作人员2134名,至2015年2月底,全省新农合各项管理工作由人社部门全面接手。
贯穿精准管理,提高行政效能降低管理成本
潍坊青州市王坟镇李香玲,因胃癌先后住院9次,花费超过24.72万元,这对一个务农家庭来说是沉重的负担。其中,替吉奥、复方氨基酸(15)双肽(2)等药物,起初并不在新农合报销范围内。城乡整合后的居民医保,统一扩大了医保药品目录,为她省了近万元。
城乡医保统筹改革后,农村居民用药品种由整合前1100种扩大到2400种,报销范围超过以前两倍多。据东营市的统计数据,整合后城乡居民住院实际报销比例提高了9.13%;到市外就医报销比例由30%左右提高到60%左右。2015年全省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占比同比提高了将近5个百分点。
医保目录更广了,报销比例更高了,而公共管理的成本并没有一路追高,反而有效降低,随之提升的是行政效能。
省人社厅居民医疗保险处处长丛勤滋,是改革的亲历者。他介绍,新的医保制度改变了过去粗放式的管理方式,让精细化的管理贯穿在医疗机构和患者打交道的全过程中。
以滨州为例,2015年10月20日,滨州市下发《滨州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滨州利世医院院长李建文,专门赶到市医保处咨询政策。在基层医院的实际操作中,李建文曾经很头疼:滨州十个县区,报销标准十个样,药品目录不统一,报销比例不一致,报销窗口设多台电脑,患者之间互相攀比,医院里没少为此闹纠纷。新的办法一目了然——城乡居民一个政策、一套目录、一个窗口对外,医院只要定期和市医保处打交道,限时办结,便捷高效。
像滨州市一样,全省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市级统筹,原则上统收统支,避免了基层医院操作不规范的情况。城镇居民医保基金和新农合基金,合并为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统一管理。到2017年年底,全省各市将全部实现基金统收统支。
基金的整合,让医院的帐更明白;信息系统的整合,让患者就诊的信息更准确。
在潍坊市中医院,智能审核系统“事前提醒,事中警示”,追踪每位医生给医保病人开出的用药、剂量,一旦超出规定,系统自动警报。
“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做到了‘同城同人同库’。”丛勤滋介绍,全省共剔除重复参保253.96万人,减少财政重复补助8.3亿元。
编辑:郭莹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