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整治“出生证”乱象治标更须治本
针对《新快报》曝光惠州、河源等地一些卫生院暗卖“出生证”事件,广东省卫计委日前部署开展为期10个月的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伪造、变造以及买卖、使用伪假《出生医学证明》等违法犯罪行为。
新快报记者揭开涉嫌严重违法、社会影响恶劣的出生证“黑市”的内幕,引发社会关注,以舆论监督之力促使主管部门展开专项整治行动。主管部门闻风而动,以实际行动回应舆论关注,且全面整治的态度十分坚决,值得肯定,也让人期待。
从主管部门初期检查来看,有的是卫生院医生伪造出生证,有的涉及卫生局中层干部流出空证,坐实了出生证乱象的存在。主管部门表示要逐级开展出生证管理拉网式自查,很有必要。
出生证造假等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尤其是为拐卖儿童开辟通道的危害已无需赘述。对于出生证乱象的专项整治,无论是社会不法分子伪造的假证,还是医院造假的“真证”,除了务必使出应有的查处力度之外,滋生假证的土壤尤须深刻反思。
主管部门特别声明坚决纠正将《出生医学证明》发放与计划生育证明挂钩的行为,不得以新生儿是政策外生育为由拒绝或延迟发放《出生医学证明》,严厉查处借发放《出生医学证明》搭车收费及将其与社会抚养费征收相捆绑的行为。不难看出,这些整治的着力点正是现实问题的症结所在。
按照制度设置,孩子出生就发证天经地义,在各个环节都不应有任何障碍。问题就在于,一些地方却擅自将出生证与计划生育挂上钩,作为抓计划生育、特别是征收社会抚养费的手段,给本来仅具出生证明意义的出生证附加了不应有的条件。由此,就“逼迫”正常渠道走不通的超生者为了出生证而不得不走歪门邪道。也正因为如此,造假证和买卖假证应需求而生,一些握有权力与渠道的基层卫计部门和医务人员见利忘义也就参与造假,牟取“黑色利益”。
事实上,出生证乱象并非始于今时今日,其滋生的土壤也早已不是秘密。因而,出生证乱象整治亟待标本兼治,以消除出生证造假存在的市场需求。治标之策,离不开卫生与计生系统自身建章立制、强化出生证签发流程管理与问责,以及通过信息系统建设实施信息的共享与互查,以堵塞“内鬼”钻空子牟利。此次整治一旦发现蛛丝马迹都不应放过,尤其是对相关责任人必须一查到底,加以法办,以强化震慑力。
出生证乱象的治本之策,则是必须彻查一些地方炮制的出生证与计划生育、社会抚养费挂钩、落户直接挂钩的“土政策”。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发现,有1300多万人是“黑户”,其中大部分是超生而未缴纳社会抚养费的人口,可见“土政策”之祸。此次广东卫计委领衔的整治已经展开,但靠主管部门孤军作战恐怕力度有限。对于仍或明或暗实施出生证“土政策”的地方,应当提到对地方领导问责的层面,唯此才可望根治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