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送文化到种文化,我省群众文艺活动繁荣发展
“红烧猪肘子,香肠火腿一盒子,鸡蛋松花一坨子,苹果香蕉一篮子,核桃果仁一盘子……”“带这么多东西来不是带给您的,是带给哈巴狗的。”在近日举办的山东省群众文艺新创作品汇演上,山东快板《两条狗》以朴实的山东方言表达出跌宕起伏的剧情,引得观众连声叫好。
更令人叫好的是,这个节目的创意来自民间曲艺爱好者,表演者之一也是来自基层的普通群众。“这几年群众文化活动多了,有很多人通过曲艺茶馆、沙龙等参与到曲艺中来,很多曲艺的创作灵感来自群众,群众的热爱直接推动了曲艺的创作、表演。”表演者任健说。
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我省参加“群星奖”比赛的作品全部获奖。其中32件作品获得“群星奖”,4个群文项目获评为项目类“群星奖”,6位群众文化工作者被评为“群文之星”。十艺节后,我省群众文艺创作更是迈上了快车道。此次山东省群众文艺新创作品汇演,共有106件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并具有山东特色的群众文艺精品节目入围。经过先期筛选后,20个曲艺类节目、22个戏剧类节目依次登台亮相。并将再次挑选精品,经过打磨提升后代表山东省角逐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
汇演结束后,专家评委一致认为在十艺节后,山东的群众文艺作品整体水准没有掉下来。“汇演作品中,总体水平都不低,有些作品已经很有基础。这些山东特色的曲艺节目很好地把山东的文化,群众对于曲艺的热爱表达了出来。”这些专家评委的赞许,成为近年来我省群众文艺创作繁荣发展的一个肯定,也为我省冲击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奠定了信心。
今年43岁的钟雪香平日里从事个体工作,非常喜欢文艺演出的她闲时就参加庄户剧团演一两场小戏过过瘾。在由临朐县推荐的群众文艺新创作剧目《招聘婆婆》中,钟雪香担起了大梁。在舞台上,她的表现毫不含糊,扮相、唱功样样不输专业演员。“虽然平时有些演出的经验,但是在这种大场面中担当主角还是第一次。”钟雪香谦虚地表示,“这多亏了县文化馆专业老师对我演唱、台风的指导。”原来,临朐县文化馆现在每周有三四天的时间会派老师到基层对文艺骨干进行培训。“把最新、最专业的歌舞、曲艺、小戏、广场舞等节目指导带到群众中,让他们成为群众文艺的主体。送文化下乡中,让普通百姓成为主角比起单纯地送戏下乡效果更好。”临朐县文化馆馆长李咏梅说。
“群众文艺繁荣发展就是要由之前‘送文化’的理念向‘种文化’理念转变,在实际工作中加大对基层群众文艺创作、演出的支持和帮助。”山东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处长刘显世说。据了解,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公共文化辅导工程,正是契合了“种文化”的理念。通过统筹规划、分批落实的方法在省市县乡层层抓辅导培训,从2010年开始,把全省1800多名乡镇(街道)文化站长全部轮训。我省每年免费培训10000名公共文化骨干队伍作为文化惠民服务群众的任务,每年都会超额完成。“通过辅导培训,为群众文艺提供了智力支持,让群众文艺创作有指导,群众文艺演出有提升。并且,为群众文艺培养了后续人才,打下了持续发展的基础。”刘显世说。
济南市历城区全福街道桑园北社区舞蹈队是济南市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示范点和济南市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辅导点。50多名居民组成的队伍在领队张明的带领下,每天活跃在睦邻广场等活动场所,排演一些百姓喜闻乐见的表现邻里之间友爱互助的歌曲、戏曲和欢快的舞蹈,在当地小有名气。而在获得专业老师指导之后,这支队伍的演出水准有了“质的飞跃”,他们不仅继续活跃在当地的社区、广场,还走进学校、养老院、共建单位无偿奉上精彩表演,表演活动更是成为社区的一张靓丽名片。
“文化‘种下了’,更需要‘生根开花。根据各个地区、社区和乡村的实际情况,定期举办一些群众文化活动,能让从群众中来的文艺作品走到群众中去,潜移默化地以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影响观众,发挥文艺的教化作用。”刘显世说。如今,我省每年平均新创作群众文艺优秀作品660多部,每年推出优秀作品200多部。举办县级以上公共文化活动32000场次,县级以上较大规模展览2100多个。为了响应文化惠民工程的号召,群众文艺作品开展免费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