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公共文化社会化 不拘一格,殊途同归
“要敢于放手,我们不做运动员,只做裁判员。”“不能撒手,要守住底线,不能把管文化弱化了。”面对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这一主题,不同地区的文化主管部门的想法、做法不尽相同,而在这一“放”一“守”间,又可见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不易与多面。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提到:“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领域。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而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全国各地都加大了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与范围,企业、社会组织等广泛参与其中。
专业团队让政府安心“放手”
在江苏省无锡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无锡新区),当地的文化部门可谓“将服务外包进行到底”。
无锡新区图书馆的运营单位——艾迪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并非文化事业单位,无锡市文广新局副局长高燕告诉记者,该公司既是图书馆相关设备的制造商,也是具有专业图书馆运营经验的管理团队。
“在规划筹建之初,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无先例可循,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高燕直言,作为第一批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实践者,他们当时也曾彷徨过,但4年后,一切运转良好,其效果甚至超出了预期。
“很多让文化部门工作人员伤脑筋的事,企业却很好地解决了。”高燕举例说,公共文化领域的事务很杂,文化主管单位的工作人员未必都是行家,而企业往往有一套相对标准化、规范化的运营模式。“像‘质量认证’‘质量管理’其实正符合了公共文化服务所倡导的‘标准化’。”
现如今,无锡新区图书馆的“完全式外包”模式已经成了业界范例,甚至将这一模式“拷贝”到了四川、山西等地。
在上海市嘉定区,借助上海云技术服务商——创图科技打造的“文化嘉定云”服务平台,当地市民已经初步体会到生活在“云端”的甜头。200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3万部文学作品原声录音、1.2万种电子期刊、13万集专业和科普讲座、30万首音乐曲目……只需一个网络账号,便能第一时间轻松获取资源。文化馆举办的文艺演出、图书馆特色讲座等,都可随时打开APP网上订票。
“起初搞数字化,我们也曾实践过。从思维、观念到具体技术,我们还是不够新锐。”上海市嘉定区文化馆负责人坦言,文化馆工作者的“数字化”起初实践并未引来市民的广泛关注。“通过服务外包,引进有经验的创图科技做研发,很快便有了用户,‘云’也慢慢腾空了。”
“云服务如同一块实验田,政府如果直接参与往往捉襟见肘,我们却敢闯敢干。”创图科技总裁李欣告诉记者,除了政府购买服务所给予的1万元补贴外,公司花费4000多万元投资在该平台开发中。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创新服务
“放手让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业来做,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是我们最关心的。” 江苏省苏州市文广新局局长陈嵘如是说。
在苏州,政府主导“搭框架”、社会力量献计献策,同样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苏州图书馆的“你选书,我买单”自今年5月开通新华书店、凤凰书城两个服务点后,借阅量节节攀升。同时,通过“书香苏州”APP应用软件,苏州图书馆“网上借阅,社区投递”可将读者网上所选的图书配送到指定的社区服务点,读者可刷卡取书。
苏州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除了新华书店,今后也会陆续与一些民营实体书店合作。“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通过社会力量参与的方式建立一个具有创新性的读者选书服务体系。”此外,苏州图书馆还将协调电商购书平台,以期实现读者网上选书、图书馆直接递送给读者的新型服务模式。
培育适合当地的社会化生态
如今,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推进,众多可复制的模式也逐渐被推广,而互相取经、争相“拷贝”优良模式渐已成风。
“没有任何一个模式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不同地区要根据自身特色量体裁衣,更要明确服务外包的最终目的是让群众最大程度地受益并满意。”陈嵘说。在她看来,每个城市公共文化的起点不同,不能一味拷贝,要结合自身特色与当地情况来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其中。
“还要把握好这个度,从办文化到管文化,政府部门、文化单位应主动承担责任,不能在社会化中失掉主导地位;同时,对有参与热情和实力的社会力量,要给予其通道。政府要充分发挥这些民间力量、非政府资源的作用。”江苏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王健说。
在高燕看来,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中,政府不光要做一个懂行的高级“买手”,更要做一个独具慧眼的市场培育者。无论是承接主体的数量还是能力,目前仍有很大空间需要提升,政府还需要着力去培养社会化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