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美术馆免费开放服务中的角色转换
据资料显示:2013年以来,中国美术馆对公众免费开放,人流量大增,效果喜人。上海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等省级美术馆实行免费开放后,受到公众的称赞。但是相比之下,占全国总量2/3的诸多地市级、县区级美术馆,在免费开放中则存在着一些不容乐观的状态,面临服务角色转换的实际问题。
槛高架大,市民有距离感。在我国,美术馆这一概念在大多民众的心目中,是一个高档艺术品集聚的库地或是画家们的天地,加之长期以来,美术馆实行办展览收场馆租费、公众参观得买票进门,因此,在普通市民看来,美术馆是个高门槛、架子大的地方。美术馆虽然对外免费开放了,但在民众的心目中仍觉“没有免费的午餐” ,仍有距离感。
服务缺项,大门敞开但无服务。美术馆是集展览、收藏、研究、公共教育与艺术推广于一体的文化事业机构。长期以来,大多美术馆似博物馆,只有常设一、二个藏品展览,360天一个菜系,公共文化供给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服务项目单一,造成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滞后,大门敞开,但无服务,吸引不了观众,即使免费开了门,进门没“菜”、没“粮”。
考虑个人得失,职责缺位。长期以来,美术馆以及专业人员大多重藏品研究和绘画创作,以专家、画家自居,放不下身段,认为免费开放服务不是美术馆专业人员做的事,于是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方向、对象和一些文化建设的重点、热点问题如城市化进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下民众和外来民工的文化需求等等,不调查、不思考、不研究,强调客观困难,不注重工作对象的研究,考虑个人得失,因而造成公共美术馆免费开放职责缺位,不能为公共文化主体服务的现实状态。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美术馆的建设进入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时期。美术馆与图书馆、文化馆一样向公众免费开放,不仅将有力提升美术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实施角色转换,也必将引领全国众多的民营美术馆在免费开放中有所作为。
降低门槛,实施角色转换。美术馆要站在不同视觉、不同认知的高度来面对现实,重构工作理念。而主动服务于公民,首先就要降低美术馆的门槛,让百姓进得了门。当前首要的工作是要认真策划一些有针对性、有吸引力以及美术馆与老百姓能够零距离相互互动的展览、讲座等系列活动。以往买票进入美术馆观展的人们大多有着一定的美术感觉,看的是门道,而今后美术馆将面对大量增加的普通观众,他们可能没有什么艺术教育背景,看的仅仅是热闹。因此,美术馆更需要肩负起艺术教育、普及推广的社会职责。要开辟多种展现百姓才华的平台,为普通百姓实现“成名成家”的梦想提供多种免费服务。同时,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改变美术馆社会形象,实行由以艺术家为中心向以公众为中心转变。
配送菜单,推出适合不同人群需求的服务项目。配送菜单,即按需配送免费服务项目。美术馆不仅要全面免费开放场地和设施,更要扩展服务内容,增加服务项目。一般来说,常年来美术馆参观或活动的有三类人群,一是国内外学术研究者、专业画家等,二是业余美术爱好者,三是普通市民包括未成年人等。三类人群需求于美术馆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时间是各不相同的。对此,美术馆要制定阶段性服务内容,推出适合不同人群需求的免费服务项目。服务菜单的内容应包括预报展览信息、讲座内容、培训内容、活动内容等,避免出现“大门敞开,但无服务”的现象。
热情服务,由封闭式、被动式向开放式、主动服务式转型。在满足市民口味的同时,如何培养观众的欣赏眼光,需要美术馆不定期针对不同阶层的观众进行艺术欣赏指导,除了对作品的内容、技法及风格进行介绍外,还要讲述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产生的影响,有规模地开办大众美学及审美讲座。有条件的美术馆可配美术作品讲解员,对观众进行重点讲解,避免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的情况,常常看到偌大的一个展览,有少数的观众不到十几分钟看完就走,不是观看,而是穿堂而过。而且不仅仅是参观,还有与艺术家的互动、体验艺术创作的过程。
创品牌,破解美术馆功能局限。由于大多数美术馆建馆历史不长,加之经费短缺,在馆藏上不能和一些历史悠久的美术馆相比,可能没有骄人的藏品,其服务功能受到局限。对此要品牌立馆,靠特色展览创造品牌。比如古根海姆它原来是美国的一个地方美术馆,后来在西班牙开设分支,利用特殊的建筑变成和城市发展、创意产业相关的一个品牌,所以挂古根海姆的牌本身就变成了一个符号。再如上海双年展,是上海美术馆的一个品牌,他们从这个品牌上做出了许多有影响的事。嘉兴美术馆作为一个地级市的美术馆,自2000年以来,每两年与中国美协联合举办一届“中国·嘉兴国际漫画展”,不仅成就了美术馆的活动品牌,而且促进了嘉兴美术馆与国际漫画城市的文化交流。这是我们许多美术馆值得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