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当好“两创”探路者先行者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文化自信关系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独立性。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培固民族精神之“根”,熔铸理想信念之“魂”,涵养核心价值之“源”,共筑伟大复兴之“梦”。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谱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视察时强调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四个讲清楚”的重大课题,要求山东用好齐鲁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再次对山东发挥传统文化优势作出重要指示。
牢记总书记嘱托,山东坚定扛起文化大省的时代责任,勇于承担历史赋予的文化使命,立足丰厚齐鲁文化资源,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在研究阐发、公共普及、提升能级上探索实践,让优秀传统文化“新起来”“活起来”“走出去”,自觉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当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探路者、先行者,当好文明交流互鉴的友好使者,讲好中国故事山东篇章,为中国智慧贡献山东力量。
□本报记者 赵 琳
让优秀传统文化“新起来”
在研究阐发上“创”
2018年底,由山东省委宣传部主导、山东大学负责的“全球汉籍合璧工程”,被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正式列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喜讯传来,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杜泽逊欣慰之余,又马不停蹄投入到传统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中。
“全球汉籍合璧工程”致力于系统调查海外汉籍,并借助缩微、扫描复制等方式实现珍本汉籍再生性回归,这部“当代《四库全书》”将为全面阐发中华文化奠定扎实的文献基础。
基础打牢了,文化“放大”“扩音”才有底气。“全球汉籍合璧工程”是山东整合传统文化研究力量、在研究阐发上让优秀传统文化“新起来”的一个缩影。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山东出台《山东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方案》,立足齐鲁文化资源优势,把研究阐发放在首要位置,在提炼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上下功夫,在提炼展示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上下功夫,采取项目化办法,实施了古籍整理工程、“儒学大家”计划等一批重点文化项目,一批重大课题相继启动,一批研究成果陆续出炉。
除了“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山东还积极整合传统文化研究力量,组织实施《子海》《齐鲁大典》等典籍整理工程,开展《孔孟正源》《儒道同源》《公道文源》《儒家思想与现代治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等重大课题研究,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四个自信”、中华智慧与全球治理等重大课题,努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作出贡献。
为打牢研究阐发的人才队伍基础,山东统筹谋划,强化制度设计,建立了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学术委员会,加强对齐鲁文化研究规划、论证指导;制定“传统文化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人才队伍;依托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和世界儒学大会等国际性重大活动,创造国际化儒学研究与交流机会;建立传统文化研究阐发网络信息平台,集中发布优秀传统文化重大成果;以学术委员会名义设立传统文化研究重大奖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果进行分类评选表彰。
山东还大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系统普查传统文化资源,以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主线,实施一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8年,山东评选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26个。目前,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和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正在扎实推进。
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在公共普及上“创”
立足资源禀赋,山东深入挖掘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聚焦道德品行、家国情怀、干部政德等时代命题,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创新成果。
——率先在基础教育阶段,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国学小名士”“论语大会”滋养青少年心灵;
——“善行义举四德榜”、家风家训教育活动遍布城乡,“中国好人榜”上榜人数全国四连冠;
——“厚道鲁商”倡树诚信企业,干部政德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涵养党员干部浩然之气……
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山东经验享誉全国,齐鲁大地呈现“郁郁乎文哉”的美好气象。
2月9日,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2》迎来收官盛典,9件入选特展的国宝名单揭晓,其中山东银雀山《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汉简入选。这两件“国宝”的文创产品正在研发,将陆续上市。
中国文联副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在盛典上为山东博物馆揭晓入选宝物,他十分自豪。“《国家宝藏2》节目深受年轻人喜爱,收视率很高,在这样一个接地气的平台上展示齐鲁大地悠久的历史文化,让更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把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这是我们现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关键所在。”
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只印在书本上、躺在书斋里,只有走向社会、走进人心,才能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
在邹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领衔开讲的《中庸》刷屏市民“朋友圈”,9位儒学大家与老百姓共享解读经典,深挖孟母三迁、断机教子故事内涵。
“我们国家有悠久的家教传统,孟母就是母亲的杰出代表,留下了流传千年的经典教子故事,对家风建设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赵永和说,他们广请名家,紧接地气,通过孟母大讲堂、“学孟子·行善举”志愿者协会等开启孟学普及新途径,“家长教育学校”也深受欢迎。
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文化产业的支撑。山东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努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换成产业发展优势。2018年,山东把文化创意产业列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重点之一,设立100亿元的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母基金,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近两年,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持续上扬,印证了传统文化越来越融入人们经济生活的新图景。
“诗和远方走在了一起!”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王磊介绍,2018年山东组建山东文化旅游集团,筹备设立两只规模分别为50亿元的精品旅游产业母基金,向文化和旅游部申报“十三五”文化旅游提升工程中期调整入库项目19个。齐鲁大地上广袤丰厚的文化资源,“牵手”优美的自然地理风光,“文化+旅游”正实现良性循环、合作增值。
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在开放交流上“创”
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必须在开放交流上“创”。
过去一年,在世界文明交流交融的舞台上,山东频频亮相,把儒家文化名片发向全球,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贡献着山东力量。
2018年央视春晚曲阜、泰安分会场吸引全球华人目光,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展现世界水准、中国气派、山东风格、青岛特色,儒商大会2018展现山东“大儒商道、至诚天下”的情怀担当,国际孔子文化节把普通山东人生活的传统味道展示得淋漓尽致……
2018年9月举办的第五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27个国家和地区的263位学者通过深入对话交流探讨“文明的相融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论坛盛况通过12种语言向全球推送,累计被千余家海外媒体转载,访问量达2.6亿多人次。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学典认为,经过十年打造,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已成为世界学者公认的国际性文明对话和学术交流高端平台,“南有博鳌,北有尼山”初见端倪。
“山东打造国际儒学文化研究中心,是众望所归、水到渠成、理所当然。这个工作,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做,就辜负了尼山、辜负了曲阜,辜负了山东这片中华传统文化发祥地的热土。”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博鳌论坛原秘书长、第五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理事会副主席龙永图,这样评价山东在推进中国与世界文明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除了加大“请进来”力度,山东同时加快“走出去”步伐,打造“孔子故乡·中国山东”外宣品牌,走进不同国家和地区开展“孔子文化周”“齐鲁文化丝路行”“感知山东”文化交流活动。2018年,共派出15个团组200多人次赴18个国家和地区的23个城市演出展览,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
截至目前,山东通过国家汉办项目派出海外任教人员1100余人,参与建设孔子学院27所、孔子课堂33个。山东出版集团主办的“一带一路”图书版权贸易洽谈会连续举办两届,传统文化以鲁版图书为桥梁走向“一带一路”。海外“尼山书屋”已达37所,1万多册鲁版传统文化类图书通过尼山书屋“走出去”,成为世界各国朋友了解中华文化、分享中国智慧的重要渠道。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齐鲁大地上源源不断的文化探索实践,激发出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自信和自豪,凝聚起“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的磅礴力量。
(本报记者 吕光社 刘兵 张依盟 刘磊 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