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青州市立足文化资源 深度挖掘展示 全方位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近年来,青州市始终坚持“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这一理念,围绕打响“文化青州”品牌这一目标,贯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条主线,全面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积极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发、普及推广、品牌打造、历史文化展示等工作,着力留住文化记忆、培育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觉,把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落到实处。
一、以“文化塑造”为着力点,实现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以文化人”有机结合
(一)实施“乡村儒学”和“社区儒学”计划,推动“以孝治市”。建立海岱书院大讲堂、孝礼儒学讲堂、镇村道德讲堂等216处,建立孝文化基地、广场、展示街100余处,成立孝文化研究会、国学文化促进协会等国学传播机构,编印发放《孝德教育读本》、《弟子规读本》等国学资料120余万册,设立孝德建设宣传栏2300块,广泛进行传统文化宣传;邀请知名学者为农村、社区群众免费讲课,努力打造“儒风孝道之乡”,受到群众广泛好评。侯王村党支部书记冯先家获评中华孝亲敬老楷模;青州孝文化研究会会长曹元国被文化部评为优秀文化志愿者。儒学文化在农村的传播,形成了风正、心齐、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到青州对乡村儒学进行了采访报道。
(二)扎实推进“图书馆+书院”模式,努力打造国学品牌。按照“六个一”建设标准,在市图书馆建设“尼山书院”,配备统一标准的孔子塑像、挂像;200平方国学讲堂配足桌椅、投影仪、电视机、电脑、音响等设备;经典阅览室已购买5万元图书并上架;文化体验室有专门古籍工作者向市民普及古籍知识,传授交流古籍书画的鉴定与修复知识技能;与文明办联合在四楼大厅制作展示国学孝德等方面宣传刊板十块。以尼山书院为平台,培训国学师资人才,努力打造国学品牌,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赵法生等知名学者在尼山书院举办国学师资培训班,培养一批国学传播人才,目前,已举办国学师资培训班17期,培训师资58名;打造松林书院国学讲堂,在重点镇、重点村成立了21个国学研究会,在农村人群中阐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城乡互动、协调推进、全面普及的格局。与“全民读书节”活动相结合,开展了国学知识竞赛等活动,推动全民阅读,打造书香社会。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效,广泛开展文明创建,青州市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文明城市、全省四德工程示范市;烈士沈星获评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
(三)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多种途径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依托青州市京剧团、合唱团、老干部艺术团、歌舞团等14个文艺团体,举办“千场大戏送农村(社区)”、精品大戏惠民行活动,把优秀文化送进了千家万户,两年演出2472场。组织开展春节文化活动、我要上花博、戏剧票友大赛等特色文化活动,把优秀传统文化与群众的工作生活密切联系起来。通过举办吹打乐大赛、优秀曲艺节目展演、广场舞大赛、民间文艺调演等主题活动,培育了一大批热爱传统文化的业余群众文化队伍,繁荣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二、实施历史文化展示工程,深度挖掘展示历史文化,彰显文化底蕴
(一)建设博物馆群。结合文化旅游、古城保护修复等方面融合发展的需求,采取“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办法,实施博物馆群建设工程,在全市范围内规划建设100余个不同门类、各具特色的博物馆,逐步构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文化惠民和文化旅游互为补充、文博事业与创意产业互动发展的新格局。截止目前,已建成了民间收藏博物馆、农民画博物馆、科举博物馆、非遗博物馆、天主教博物馆、基督教博物馆、回族博物馆等60余个博物馆。烟草博物馆、三雕博物馆、风筝博物馆、欧阳修纪念馆、李清故居等正在紧张布展中,将于年底前对外开放。
(二)保护传承好古城文化。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切实加强对历史人文资源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将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和建设,增加传统文化符号,留住城市记忆。把“青州古城”作为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聘请古城保护专家、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及其研究团队进驻青州,编制完成《青州古城保护修复建设总体规划》、《青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保护修复过程中,对古城范围内551处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全部进行了排查、建档;对青州地区的官式、民居建筑风格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突出青州地域建筑特色;对偶园、天主教堂、基督教堂等重点历史建筑进行全方位保护修复。2013年11月,青州市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三)拓展新思路,发挥青州博物馆的独特展示作用。青州市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不断拓展陈列展览的新路子,充分发挥馆藏文物资源优势,对博物馆陈列展览做出整体规划,调整展厅布局,增加展陈面积,自2014年以来,相继推出了色彩斑斓——明清以来的彩瓷文化展、智水仁山——馆藏山水画展、《传承•探索•奋斗•复兴——“留住乡愁”》系列展览等,并申报了国家文物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项目。布局调整后的青州博物馆以珍贵的图片、文物为基础,综合运用声、光、电技术,配以幻影成像、立体景观、触摸屏等辅助陈列,全面客观地再现青州的历史文化和改革开放以后的青州新面貌。
(四)保护开发历史文化村落,加大农村民俗展示。积极开展古村落的开发利用,对以井塘古村为代表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深厚,有特定文化、产业特色的10个特色古村落进行保护开发。近年来,累计投资5000多万元,修复建设了井塘古村内民俗院落13处,恢复庙宇4处,恢复2000多米古围墙,依照衡王嫁女古道风格铺设石头道路3000多米;对何官镇南张楼村内民俗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建成了南张楼民俗展览馆,展示南张楼村400多年的建村历史。在弥河镇赤涧村建设了支前粮店纪念馆,收集了木质轱辘小推车、煤油灯、水车等众多的生活、生产用具200余件,供人们参观、回味战时岁月。
(五)依托文化广场,展示特色文化。将城市广场作为“文化超市”来建设,通过收集、研究、整理有关物质载体,通过创新的手段和方式加以发掘和恢复,赋予时代内涵并展示在广场上,使市民对历史文化产生认同感。先后投入资金5亿元,建设了东夷文化标志园、大明衡王城等文化广场。其中:东夷文化标志园总面积280000平方米,包括主题雕塑区、东夷分布图、东夷文字展示区、历史神话故事浮雕区等12个功能区,集中展示了东夷文化遗物,将东夷的先民们创造出的优秀文化用浅显易懂的形式表示出来,传播和普及了东夷文化知识,被评为山东省十佳城市中心文化广场;大明衡王城位于云门山景区内,为全国首座仿明代青州藩王府第建筑风格的大型古建筑群,城内形成以红丝砚、奇石、紫砂、根雕等为主的展示和经营业态,将极具青州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展现给大众。
三、创新模式,传保并重,激发非遗保护新活力,努力传承非物质文化
坚持“文旅结合、传保并重”的原则,围绕“一村、两园、三城、四街”打造文旅结合十大平台,将非遗项目进行展示展演、交流互动,实现活态传承;设立3个潍坊市级非遗综合传习中心、6个潍坊市级传习所、15个青州市级传习所,组织开展项目培训和授徒传艺,以师承的形式选择、培养新的传承人,保障优秀和濒危项目得以薪火相传;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致力于非遗的保护、传承、研究和展示,已收集非遗展品3860余件;成立非遗艺术团,将具有表演性质的体育竞技、民间传说、说唱、曲艺等方面的120个传承人集中起来,在青州古城、宋城等旅游景点进行活态展示,常年免费为群众演出;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将青州花毽、剪纸等非遗项目列入校本课程,既让中小学生们充分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较好地传承了非遗项目。目前,已挖掘整理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1项,省级9项,潍坊市级37项,非遗文化研究传承人才达到2000多人,非遗保护模式先后被评为2013年省文化创新奖、2014年度山东省非遗保护十大亮点工作。
四、完善组织体系,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发
依托青州市东夷文化研究所,成立了青州市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聘任36名历史文化研究人员,建立自由创作、定期交流、成果采用、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加强对青州少数民族文化、历史名人、古诗文、古树名木、石刻、碑碣、寺庙街巷、民俗文化、状元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先后编辑出版了《文化青州大型书库》、《东夷文化研究》、《青州文化概观》、《青州古城》、《青州石刻文化》、《青州通史》、《青州旗城》等文史类著作30多部;举办了两届东夷文化研讨会,开办了东夷文化网,深入发掘东夷文化的起源、思想价值和文脉传承;充分挖掘古籍文献价值,整理出版了《房可壮诗文集》、《冯光禄诗集》等书籍,推动了珍贵古籍的整理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