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庆祝第十个“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开幕
为庆祝我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6月13日,我省在济南举办“为山东非遗点赞·为齐鲁文化添彩”山东省庆祝第十个“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杨志今,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徐向红,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红勇,省委党史办副主任李晨玉,省民政厅副厅长冯建国,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省史志办副主任翟世林,省文物局副局长高述群,省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省文化厅相关处室负责同志及省直文化系统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各市文广新局代表、参演人员及社会各界群众共计500多人参加活动。
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包括“筑强国梦想•展非遗风采”全省传统武术展演、“我眼中的非遗”全省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展览、“梨园新秀 •曲山艺海”传统戏剧曲艺展演、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等。活动现场,我省梁山武术、太平拳、螳螂拳、吴氏太极拳、佛汉拳、山东梅花拳等10个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0多名非遗传承人表演了精彩的武术节目;全省摄影大赛作品展览共展出入围及获奖作品150幅,这些作品深深扎根于民间,突出反映了我省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历史渊源、保护工作、传承活动、展示传播、重大事件和传统节庆庙会、民间绝技绝活等内容,具有鲜明的齐鲁文化特色;9个非遗教育传承基地的中小学生表演了京剧《红娘》、《文昭关》,山东快书《溜溜球》等传统戏剧曲艺节目;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重点展示我省国家级、省级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曲艺、民间文学、民俗、传统中医药类等项目代表性实物作品1600余件。参加活动的领导对我省近年来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我省非遗保护工作起步早,思路清晰,方法有创新、工作有亮点,措施扎实、成效显著。
今年“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由省文化厅主办,省文化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省图书馆(山东省古籍保护中心)承办,主题是“保护成果,全民共享”。除省文化馆的活动外,还有“齐鲁百技百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演艺精品展演展示活动、“传承·传播”非遗保护普及宣传讲座及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书香山东”全省古籍鉴赏展览等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受群众欢迎。
近年来,全省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认真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在文化部的大力指导下,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积极实施非遗项目、传承人、传习所、生产性保护基地、生态保护区“5位1体”工作模式,推进非遗保护法规建设、项目管理、传承传播、宣传展示、整体性保护、衍生品开发、理论研究等,取得很大成绩。名录项目方面:我省共普查各类非遗线索110多万条,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8个,国家级名录173项,省级名录555项,市级名录2054项,县级名录7513项。传承人方面:全省现有国家级传承人55名,省级传承人310名,市级传承人1617名,县级传承人4339名,全省共有各类非遗传习所1100多个。整体性保护方面:全省有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即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有曹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9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生产性保护方面: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鄄城县鲁锦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潍坊杨家埠民俗艺术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共有德州扒鸡集团等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3个。全省以非遗项目为依托的企业和经营业户达到39170多个,年营业收入210.77亿元,利税33.91亿元,从业人员达309万余人。我省先后于2010年、2012年、2014年成功举办了第一、二、三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交易额均突破400亿元。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建设,名录、传承人非遗管理机制,省级非遗项目保护标准制定,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评审模式等方面的工作居全国领先地位,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迈向深入。
除了省里集中组织的活动以外,全省各地也以庆祝第十个“文化遗产日”为契机,举办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地共开展300多项、3200多场次的庆祝活动,参与人数达700多万人。通过举办这一系列活动,将使广大人民群众近距离接触到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籍保护成果,充分体验到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必将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一个了解、关心、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潮,不断推动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再上新台阶,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