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传承有自身规律 无需谈"新"色变

24.03.2015  10:43

  

  春节期间,duang“震碎”无数网友的屏幕。作为2015年开年第一个爆红的“字”,网友张口闭口不duang一下,似乎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继duang之后,bia、biu、diou、deng......一大波“新名词”被网友奉献出来。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新说法并不算新词汇或新字,只能说是一种新发音。用拼音的形式表述、活跃于互联网和人们口头,duang们具备着网络流行文化的主要特征。然而,随着近年来这类网络新说法的日益增多,很多人开始担忧它们对传统汉字和传统文化的冲击,并建议应该规范汉字的使用。Duang们真的具备这样猛烈的冲击力吗?面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网络造字热,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态看待?

  不可否认,不论是萌萌哒、么么哒这类乖巧可爱风,还是笑cry、duang这类任性自我风,产生于互联网语境下的新表达层出不穷。它们好玩好记、表情达意可谓形神兼备,一经产生即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贴吧、微博、微信等方式扩散开,继而成为被人们广泛使用的网络新说法。与传统的汉字、词汇需要经过系统、严格的教育传承相比,网络新用语无疑是速成的。而也正是基于互联网的环境,这类新说法才能不断出现、传递、扩散、走红。可以说,大量的新说法、新词儿、新字、新音节等等,都是网络流行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与近9万个汉字,尤其3500个常用汉字相比,网络新说法更具娱乐性,网友参与造字的出发点也更多是娱乐好玩的心态。

  各种网络新说法在大众中的高流传度和普及率,让一些人开始担忧它们对传统汉字和传统文化可能造成的冲击及不良影响。与汉字井然有序、源远流长的传承和积淀相较,网络新说法的速成、碎片、“肤浅”的确会让人产生疑虑,担忧它的日益兴盛会破坏人们、尤其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从保护传统文化的角度讲,这些担忧也在情理之中。但如果就此说网络新说法会冲击现有的汉字、汉语体系,恐怕为时尚早,也显得过于谨慎。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禄兴指出的,相对于近9万个汉字来说,网络生造字只占极小的一部分,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且它们也不可能进入3500个常用汉字当中。

  其实不仅从数量的对比上来说,担忧显得有些过头,作为网络流行文化,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这些网络新说法风靡一段时间后会自然而然的降温,最后慢慢被人们放弃使用,与“久经考验”的传统汉语体系根本无法抗衡。如果有几个有幸被留下来长期使用,那也并非人们刻意为之,也是自然选择、淘汰的结果,它们对汉语体系,是丰富、发展,无所谓冲击和破坏之说。

  汉字发展到今天,也是经过了几千年的复杂演变和改造,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正如大浪淘沙,是金子总会在水中熠熠发光,流沙常有,却总会被时间的长河冲刷得荡然无存。与其担忧新现象的破坏力,不如换个角度看,汉字文化的演变本来就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动态过程,这些网络新说法,不正是一种发展的表现吗?它们作为当下社会发展的映照,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的汉字文化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可再生的文化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或许没有必要谈“新”即色变,用包容、发展的视角,遵从文字传承的自身规律就好,如果真的有一些新说法被留下来了,也不失为一件悦事。(文 / 王莹)

中国战疫观察之三:党旗高扬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山东网
绿色中国 加速前行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中国山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