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山东大学对话文学人生

17.12.2014  16:41

12月16日上午,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著名文学家勒克莱齐奥,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山东大学讲座教授莫言做客第三期山东大学文学大讲堂,以“文学与人生”为题展开精彩对话。山东大学校长张荣致辞并向勒克莱齐奥、莫言赠送纪念牌。山东大学副校长陈炎主持对话,著名翻译家、长江学者、南京大学许钧教授担任对话翻译。   

张荣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主席近期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正如勒克莱齐奥先生所言,文学本身就是一种跨国界交流的方式。第三期山东大学文学大讲堂有幸邀请到两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展开高端对话并与同学们交流,这是一次以文学为媒的中西方思想文化交流互鉴,是文学大讲堂的历史性突破,是山大学者的一次精神文化盛宴,也将成为百年山大历史上永恒的纪念。

关于文学与人生的理解,勒克莱齐奥表示,自己童年时代曾经历战争和饥饿,他接触到文学后燃起了希望。人、文化与自然之间相依相存,只有人生才能让人与人发生联系。作家要有责任感,读者会从作家的作品中得到启发,得到对于其他人生经验的重新理解;作家写作时总会把自己处于别人的生活和体验当中,通过笔端把人性反映出来。他把作家生动地比作通过词语构造人生的工匠,认为作家成就的80%靠努力工作,5%依靠天分,15%依靠各种机遇。莫言认为,有了人才有文学,所以文学也是人学。每个人都是潜在的文学读者,文学对每个人都有潜移默化甚至巨大的影响。写作者要把对人生最宝贵的、个性化的体验写进作品,对人性中的善恶尽可能全面地呈现;把人当作具体的人来描写,只有真实的人物才能够让人受到感染、牢牢记住,才能够对人们生活有所启发。

关于对中法文化的理解,勒克莱齐奥认为,中国的文学拥有巨大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与诗意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国文学神话的一种特殊的魅力。很多世界的文学源流跟中国的文学源流是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小说为普通人而写,而这种面向大众的文化精神在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里就有体现。莫言认为法国作家传达给人们的不只是法国自然、人文、历史等感性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传达了法国自由、浪漫的精神,以及千百年来热爱自由、追求自由的不懈努力。法国小说家是对于小说艺术研究最为深刻、艺术实践最为充分的一个主体,勒克莱齐奥先生在作品中加入了自身的独特体验,在小说实践道路上独辟蹊径。

关于对对方作品的理解,勒克莱齐奥表达了自己对莫言小说中幽默感的欣赏。幽默感使人对人生苦难拉开一段距离,使其变得有趣、诙谐甚至带有讽刺,这实际上是一种面对人生的方式。《丰乳肥臀》中的母亲形象让他感到亲近,作品中的幽默是创造,是对人生绝境的对抗。莫言先生谈到两人童年经历饥饿的共同体验,认为这样的深刻体验让作家对写作中涉及人性本能的方面有更深的理解。一位作家最让人感动的作品部分是引起读者共鸣的部分,勒克莱齐奥先生作品中对童年寻找父亲、非洲自然风光的描写让他想到相关小说和自身经历而印象深刻。

勒克莱齐奥,生于1940年,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现今法国文坛领军人物之一,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法兰西三星”。2008年因“将多元文化、人性和冒险精神融入创作,是一位善于创新、喜爱诗一般冒险和情感忘我的作家,在其作品里对游离于西方主流文明外和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性进行了探索”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诉讼笔录》、《寻金者》、《罗德里格岛游记》、《战争》、《沙漠》、《金鱼》等。

莫言,原名管谟业,生于1955年,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山东大学讲座教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2012年因“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等,其中《》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