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遭开发之困:政府民间合力破解
近年来,宜兴民间盛行修订家谱、修建祠堂,尤其是很多名人之后热衷于搜集整理家族历史,以期将祖先的精神发扬光大。作为当地的大姓之一,吴家后人自然也不例外。近期,宜兴吴氏后人频频给当地政府写信,希望能够由他们来保护利用吴仕楠木厅。然而,记者获悉,此前当地政府部门曾经吸收民间力量,探索文物保护单位开放利用的新模式,不过其中暴露出诸多问题而不得不搁置。目前,文物管理部门已经收回吴仕楠木厅并形成利用方案。吴氏后人的愿望可能会落空,但是对于文物保护利用的思考却没有停止。
名人资源有内涵
宜兴是历史文化名城,当地崇文尚德、耕读传家的传统代代相承,因此而产生众多历史名人。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经是江南地区的望族,明清四百年间,吴家一共出了四十二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明朝正德年间进士吴仕所建的楠木厅,至今还坐落在宜兴市中心,属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只是三进院子只剩了一进。
说起这个吴仕,至今其后人仍津津乐道。“我们在三年前开始修订家族宗谱,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我们属于济美堂,而吴仕正是济美堂出的第二位进士,楠木厅是他的住所。”吴氏后人吴陆康说,除此之外,吴仕还与紫砂壶有着一段缘分。
吴仕,字克学,号颐山。在他中进士之前,到今天的湖镇境内金沙寺读书,其书童供春学习庙内僧人制作紫砂壶,做成“树瘿壶”,历史上称为“供春壶”,现藏于国家历史博物馆。因为此前制壶器不留名,供春开创作壶铭名之风。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介绍,根据散见于明末以来的相关诗文和著作记载,一般认为供春是紫砂壶早期的代表艺人,其雕塑做壶的手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壶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吴仕因此也留名于紫砂演变发展的历史中。
对于这样一位历史名人,他留下的楠木厅本该充分开发利用,但吴陆康等吴氏后人表示,祖先留下的这栋建筑一直没有得到妥善使用。
探索之路很曲折
记者从当地文物管理部门了解到,吴仕楠木厅的命运相当曲折。
吴仕楠木厅原建筑坐落在白果巷,1993年因旧城改造,经宜兴市政府和省文物主管部门同意移至氿滨公园易地保护。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吴仕楠木厅长期作为氿滨公园的办公用房,未能很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随后,为了探索文物保护单位开放利用的新模式,2008年,宜兴市建设局与当地明清家具收藏家王爱民签订了为期五年的使用协议,计划将吴仕楠木厅作为明清家具陈列馆并向公众开放。但以后的开放管理却不尽如人意,群众意见较多。为此,2012年,经宜兴市政府同意将吴仕楠木厅管理权属划归市文广新局并在协议到期后收回。随后,宜兴市文广新局于2013年正式接管吴仕楠木厅。
最让吴氏后人们耿耿于怀的是现如今吴仕楠木厅失去了其作为历史文物本该有的光泽,“走进今日的楠木厅,院子内、大厅内,地面、梁柱、墙壁等一片败落的景象。”吴氏后人吴岳崇说。
文管部门相关人士说,由于原使用者在进驻时对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装修,在撤出时其提出要将其产权所有的构件物品进行拆除,否则要政府给予较大数额的补偿。为此,文广新局考虑到该建筑本身已年久失修,加之其装修也不适合今后的使用,故未采取补偿的办法。日前记者在吴仕楠木厅门前看到,该建筑门上挂着“内部维修暂停使用”的牌子。
民间开发得慎重
“吸收民间力量保护利用后期的长效管理是一个难题。”宜兴市文广新局相关人士说,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在引进民间资本进行利用时,明确不能改变原貌,对外免费向公众开放,禁止成为私人会所。此前探索利用时,使用者曾承诺会遵守各种协议,但事实上吴仕楠木厅在民间人士手里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本应对外开放的时间,很多市民无法入内参观,作为明清家具陈列馆的利用探索不得不停止。
“我们作为吴仕的后人,怎么能看到祖先的遗产败落而坐视不管呢?”日前,在吴氏后人的聚会上,不少人建言献策。作为家族的一员,紫砂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吴培林说,最好由吴氏后人来开发利用吴仕楠木厅,其他外人不可能有后人尽心尽力。吴培林和家族其他成员提出了许多保护利用的方案,总体上大家的共识是将建筑作为吴氏历代名人的展示场馆。
不过吴氏后人的想法在时机上不太凑巧。当地文物管理部门接管后,即请有关设计人员编制维修方案,并将其列为2014年当地市级重点文物维修项目,现该项目已进入招投标流程。当地政府规划将其作为书画院的书画创作基地和陈列馆。
当地文广新局另一位工作人员说,民间提出保护利用文物的心情值得肯定,只要方式恰当也未尝不可。但是通过怎样的形式参与进来是需要慎重的,毕竟文物一旦保护利用不当遭到破坏,其损失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