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守刚:以习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不断推进山东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孙守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文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事关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吹响了中国文艺前进的号角,开启了文艺繁荣发展的新征程。中央制定《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对贯彻落实讲话精神作出新部署。一年来,在讲话精神指引和鼓舞下,山东文艺工作者精神振奋、活力迸发,文艺百花园万紫千红、生机盎然,文艺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生动局面。做好新形势下文艺工作,必须更加深入地学习贯彻讲话精神,更加自觉地以讲话精神指导文艺创作实践。
牢牢把握文艺发展正确方向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的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强调“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这一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首先要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是文艺创作的丰厚土壤和源头活水。文艺工作者只有走进生活深处,走进人民中间,对社会实践有深刻体验,对日常生活有深切介入,才能创作出有生活温度、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文艺作品。离开了人民,脱离了生活,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把人民作为文艺的表现主体。文艺创作的根在基层、本在人民,只有让人民成为主体、成为主角,文艺创作才会始终充满希望和活力。让人民群众成为文艺的表现对象,就是要反映他们多彩的现实生活,反映他们真实的思想情感,在文艺作品中能够看见他们熟悉的人物、听到他们熟悉的语言、感受到他们熟悉的文化;就是要敏锐感知群众冷暖,关注群众诉求,反映群众心声、回应群众关切;就是要多挖掘生活的亮色,充分展示群众“身边的感动”、大力唱响“劳动者之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文艺创作反映人民,要更多更生动地表现人民群众在克服困难、夺取胜利的奋斗进程中经历的喜怒哀乐、内心世界蕴含的精神追求;表现人民追求理想、维护正义、战胜邪恶、无往不胜的信心、智慧与力量;通过生动的笔触描绘人民群众在劳动、创造中坚守的价值理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把文艺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任务。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人民性是一切进步文艺的显著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文艺,必须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的需求为第一信号,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执政理念在文艺观上的具体体现。绝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坚持文艺为了人民,要求文艺工作者必须培养和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关心群众疾苦,体察人民愿望,把握群众需求,通过形式多样的艺术创造,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以人民为评价标准。要把群众喜欢不喜欢、爱看不爱看、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文艺作品的最高标准,使我们的文艺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要改进文艺作品评价机制,对现有文艺评奖进行规范,进一步完善文艺评奖的办法,明确各文艺奖项的定位、特色和评选导向,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相统一,形成科学的文艺作品评价标准。
一年来,我省广大文艺工作者和作家艺术家认真学习践行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作为文艺工作和文艺创作的主线,深入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开展省直宣传文化系统艺术家、青年文艺工作者创作采风活动,签约作家及各市、大企业、部队优秀作家赴革命老区“寻访抗战故地”大型采访采风活动等。美术、书法、舞蹈、曲艺、戏剧等协会组织艺术小分队,深入社区、校园、农村、企业、部队,举办以“到人民中去”为主题的慰问演出、辅导培训、展演展示、采风创作、文艺支教等系列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舞台创作和群文创作作品“六进”活动,集中展示我省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创作的优秀成果。建立完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全省各级建立起一批作家艺术家创作基地。各级积极组织艺术家深入基层种文化,着力打造“文艺支教”、“美术家进万家”、“百县千村”书法文化下乡活动、摄影“走百村、入万户、送万照”文艺志愿服务品牌。在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和创作导向正成为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和作家艺术家们的自觉追求。
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
筑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文艺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独特作用作了深刻阐述,指明了文艺工作者在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爱国主义是一种深沉的文化追求,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深厚感情,饱含着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要积极倡导爱国主义题材创作,推出一批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的影视剧、文学、戏剧、美术、音乐、纪录片等重点作品,通过富有爱国主义情怀的优秀作品,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激励亿万人民为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要聚焦中国梦这个主题。中国梦浓缩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凝结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理想,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各种形式、各类体裁的文艺创作,都要紧扣中国梦这一主题,深入挖掘和讲述富有浓郁时代特色、生活气息的鲜活故事,更好地阐释、宣传和弘扬中国梦,通过讲述人们的寻梦理想、展示人们的追梦过程,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坚定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信心,汇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要把追求真善美作为文艺创作的永恒价值,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让人动心,而最能打动人心的就是真善美。饱含真善美的文艺作品如春风化雨涵养心灵、洗涤灵魂,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要把追求真善美作为文艺创作的价值目标,坚守艺术理想和艺术良知,勇担社会责任,用文艺的高尚驱散低俗的阴霾,用积极向上的力量驱散没落的消极因素,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一年来,我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艺创作,在安排部署新一轮文艺创作时强调,突出思想内涵,展现主流价值,发挥文艺作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贯穿到文艺创作中。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中,通过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故事题材、强烈感人的情感力量,传递积极人生追求、高尚思想境界和健康生活情趣。加强规划引导作用,各地各单位在组织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时,发挥规划在创作资源分配和扶持的重要调控作用,确保各个艺术门类都有一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求的重点作品。一年来的实践表明,用文艺的形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省文艺战线正得以切实贯彻落实,高扬时代精神、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作品正成为我省新一轮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和突出特色,产生了显著社会效益。
发挥齐鲁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
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并发表重要讲话,殷切期望山东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视察山东一周年之际,又对山东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明确要求用好齐鲁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为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要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是文艺创作的重要思想宝库。要从中深入发掘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具有积极向上正能量的思想主题,赋予新的时代阐释和现代表达形式,增强当代文艺创作的历史厚度和文化底蕴。
要认真吸收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文艺创作形式和表现类型。在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并流传下许多独特的文艺创作形式和表现类型,鲜明体现着中华审美精神特征,是中华文化在世界文艺百花园地里独特的身份标识。要认真学习吸收和借鉴这些宝贵艺术资源,努力实现向现实文艺创作的创新转化,以丰富发展我国当代文艺的表现形式和类型。在吸收借鉴古代优秀文化时,要坚持古为今用的科学态度,在继承中创新,在扬弃中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要充分发挥我省红色文化、革命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为重点,精心组织以弘扬红色文化、革命文化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创作,开展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不断推出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精品力作。
要发掘和利用好我省地域特色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加强齐文化、鲁文化、莒文化、泰山文化、运河文化、海洋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研究,搜集整理乡约家规、箴言训诫、故事传说、寓言歌谣、杂剧俚曲等民间民俗文化,用好用活齐鲁大地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推动我省文学、戏曲、影视、音乐、美术、舞蹈、杂技等各个艺术门类创新发展。
一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把文艺工作和文艺创作实践植根于丰厚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实施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提高文艺工作组织化程度,精心策划实施了一系列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的文艺工程项目,涌现出如话剧《孔子》、京剧《孔圣之母》、舞剧《齐风韶韵》、报告文学《根据地》以及依据该作品为基础创作的大型纪录影片、电视剧《大刀记》、歌曲《中国印》等一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的优秀文艺作品,推出《我是先生》、《中国面孔》、《精彩中国说》等一系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文艺栏目。这些文艺作品和电视文艺节目都立足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紧密关注社会现实,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形成了鲜明的齐鲁风格中国气派,在全社会产生良好反响。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进一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切实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努力推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不断开创我省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为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