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山东区域经济转型发展路径

04.03.2016  17:39

   为准确把握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系统总结我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的进程、成效及经验,深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和矛盾挑战,阐明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省区域办区域发展协调处课题组研究提出新常态下加快我省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新趋势

  经济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也呈现出许多新的发展趋势。

  从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看,在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和自身优势,确定工作着力点,比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突出现代海洋经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突出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等。

  从均衡——不均衡区域发展理论看,由过去多点布局实施重点区域带动,转向更加注重各区域的协同推进和统一市场的建立,统筹经济圈和经济带等经济区域的协同互动,比如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着力打破区域经济分割的行政区经济,促进形成联系密切、利益共享的经济区经济。

  从动力机制看,由过去过多地强调争取政策、布局项目、扩大投资,转向更加积极主动地深化改革,通过体制机制上的先行先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多地通过释放改革红利转化为发展新动力。

  从产业发展看,“凤凰涅槃、腾笼换鸟”成为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逐步改变由过去盲目铺摊子上项目的路径依赖,转向更加注重优化生产力布局、更加注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有序转移,引导产业集聚发展,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常态下,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必须树立全新的战略思维,以工作指导重大转变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打破规模速度情结,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导向。面对经济发展增速换挡、方式转型、结构调整、动力转换,需要保持战略平常心,切实摆脱“速度情结”和“换挡焦虑”,自觉地强化质量效益导向,把握好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平衡点,既要保持合理的增长,让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做到“调速不减势”,又要抓住时机加快转调,坚持向结构调整要增长、要质量、要效益,做到“量增质更优”。

  跳出区域条块分割,更加注重协调协同发展。经济新常态下,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突破以前点状、块状的区域发展模式,推动区域间协调协同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应鼓励各地在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借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和经验,探索建立区域间利益协调共享机制,协同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一体化等重点领域跨区域合作,释放区域合作潜力。

  摆脱传统路径依赖,更加注重科技创新驱动。积极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实施产业领军人才和服务创新团队的引进和支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成果转化,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促进科技与金融、产业深度融合。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东中西部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是山东省情的一个明显特征。

  从横向看,产业布局相对分散,聚集度不高;从纵向看,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够强,大企业嵌入式分布的特征依然比较明显;从科技创新看,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产品不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

  从“两区一圈一带”四大区域板块看,蓝色经济区、黄三角地区整体能耗水平较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西部经济隆起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

  科技研发投入总量明显提升,但投入强度(科技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不够高;专利授权数量居全国前列,但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两区一圈一带”规划实施以来,在具体工作中,各城市间在发展规划、生产力布局和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方面衔接不够。

  市场机制还不健全,民营经济发展活力还不够足,一些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对政府依赖性比较强,缺乏独立的市场意识。对外开放的领域还不够广、合作还不够深入,尤其是西部地区经济外向度偏低,开放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新常态下,经济运行中既存在消极不利因素,更蕴含着各种积极变化因素,两者交织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目前,德州市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聊城、菏泽、泰安东平县享受中部地区政策。

  我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这有利于发挥山东科技创新资源富集的优势,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大幅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发展动力转化,推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一带一路”战略、中韩中澳自贸区建设的展开深化,有利于山东发挥陆海统筹和战略支点优势,加快推进与周边国家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优势产能国际合作,为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提供了重大机遇。

加快推进山东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首先,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立与战略实施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统筹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扎实做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等基础性工作,完善征地补偿机制,依法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稳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农民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尝试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探索进城农村人口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退出补偿激励机制。加快集体林权制度和国有林场改革。

  稳步推进企业制度改革。支持具备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模式。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化非公有资本与公有资本同等地位,同股同权,引入社会资本等战略投资者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

  其次,坚持提质增效升级,加快建立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加快推进蓝色经济区“一核两极”、黄三角“四点四区一带”、省会圈“一个高地、两条产业带”和西部带“四大发展高地、三条发展主轴”建设,形成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协作紧密、竞争力强的区域产业发展新格局。

  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发挥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临沂商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载体作用,加快济南高新区、济宁高新区等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建设,放大德州资本交易大会品牌效应,支持德州建设省级数据备份中心,形成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充分发挥青岛、济南、临沂、菏泽国家级物流节点城市功能,规划建设鲁中物流中心,完善鲁南、鲁西和鲁北物流区域网络。

  第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立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优化扩大“创新券”使用范围,加强省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

  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积极发展众创空间,加快完善科技转移中心、企业孵化器、中试基地、创业创新服务中心等专业化服务机构,建立以济南为中心的技术交易市场,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推进德州“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在构建融合创新服务体系、搭建融合创新承接平台等领域开展试点。完善激励成果转化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体系,将侵权行为纳入社会信用记录。

  大力推进人才为先战略。深入实施泰山学者和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积极参与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人才工程。加快建设区域性资源共享的公共实训基地,支持济莱协作区、济宁市建设省级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抓好潍坊国家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济宁惠普国际软件人才和产业基地等特色产业人才培育基地建设,支持德州市打造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示范区。

  坚持统筹融合互动,加快建立协作紧密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强化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全面展开并大力推动青岛西海岸新区建设,支持“蓝色硅谷”创建国家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示范区,争取青岛建设自由贸易港区。加快创新谷、汉峪金谷等20个重点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加快形成信息服务、金融、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商务会展五大区域性服务中心。深化济莱协作区同城化效应,支持省会圈北部产业转移承接协作区、南部文化旅游协作区发展,加快紧密圈层同城化发展步伐。

  坚持生态文明优先,加快建立永续发展的区域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济南、临沂国家水生态文明试点,以济宁、枣庄为主体,争取建设微山湖国家级生态经济区。实施鲁西北平原防风固沙生态功能保护区等重点区域造林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