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量增质更优"

12.12.2014  17:13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9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12月11日新华网)

  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讨论新常态。今年五月份,习近平主席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提到了“新常态”。此后,这个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央关于当前经济形势和政策的表述中,市场和经济界人士也多有讨论,但未有明确说法。12月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重申了中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论断。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经济发展的九大新常态,可以看作是对“新常态”的完整解读,它既是为经济中长期发展定调,也是为国内外经济界人士解惑。

  “新”和“旧”是相对的,所谓的常态就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过去,我们追求经济高速增长,为了完成增长目标,不顾一切增加投资、消耗资源,结果呢,我们没时间调整经济结构,忽视了自主创新,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某些产能严重过剩,这些问题反而制约了经济继续前行。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定义了九大新常态,揭示了消费、产业、人口、环境等领域新的发展方式,“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新常态下派生出新机遇,虽然仍面临着诸多障碍,但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动力将更为多元。

  之前有机构预测我国明年的经济增速将下调。这次会议对此有确切表述,即“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这意味着经济增速可能放缓,但经济结构调整将更扎实地推进,未来还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经济今年下行压力较大,但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内,“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已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特点。2015年是改革落实年,改革越深化,政策和体制越具有开放性,市场越具有活力,经济发展自然韧性十足,经得起风浪。

  随着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大众创业兴起,互联网金融渐入正轨,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我国的消费、劳动力、资本、土地等市场都蕴含着巨大的潜力。而“回旋空间大”则是指中西部发展存在的差异可以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带动效应。“一带一路”和各类“自贸区”战略的推进,可以更快消化国内过剩的产能。

  应当说,虽然我国正处于“三期(结构调整阵痛期、经济增速换挡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中,但旧有的发展模式注定难以为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具体诠释“新常态”,表明决策层对我国的经济形势有着科学而清晰地判断。“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将在结构调整中走上平稳的发展之路。(中国经济网网友 沙晓乐)

  原标题【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量增质更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