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山东区域经济

29.12.2014  13:04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作出部署,提出在新常态下要“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原副院长曹和平认为,首次提出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令今年成为将国际化视野引入年度经济工作计划的元年。对山东而言,“两区一圈一带”等发展战略无疑与“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思路不谋而合,其中,蓝黄“两区”拥有便捷的出海通道,作为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也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支撑。 

蓝黄战略:抢占发展先机

  作为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蓝区”承载着建设海洋强国的历史重任。“黄区”则要在生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趟出路子。

  蓝黄“两区”优势互补、相互呼应、同向着力,共同推进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为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经验和做法。蓝黄“两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各种要素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蓝黄“两区”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产业转型升级和集群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成为全省科学发展的强大引擎。

  “蓝区”现代海洋经济蓬勃发展。2013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41.4%,总量和增速均位居全国前列。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产业、现代海洋渔业及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海洋运输物流及文化旅游业发展持续保持领先地位。成立了全省首家海洋产业联盟——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物产业联盟。“四区三园”快速崛起,青岛西海岸新区集聚了港口航运、船舶海工、汽车及零部件等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18家省级海洋特色产业园聚集效应增强、亮点纷呈、特色鲜明,共聚集企业2000多家,其中海洋产业企业占比达到60%。

  “黄区”高效生态经济迅速壮大,高效生态农业、石油装备制造业等五大优势产业加速发展,黄三角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主营收入30亿-100亿元的企业达到33家,过百亿元的企业14家。

  如今,黄三角已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粮棉、特色果蔬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和生态养殖基地。培育了寿光蔬菜、沾化冬枣、黄河口大闸蟹、高青黑牛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建立了全国规模最大、产业集中度最高、科研能力最强的石油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渤海粮仓”工程实现突破,在中度盐碱地上种植的1万亩小麦获得成功,平均亩产达到300公斤以上。东营、滨州、潍北、莱州四大临港产业区已进驻中海油等企业1300多家。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生产总值比2009年翻了四番,财政收入增长了10倍。

一圈一带:补齐发展短板

  作为沿海经济大省,在改革开放以来,凭借临海之便,东部地区成为山东经济的领跑者和一面鲜明旗帜,而中部以济南为中心,作为全省的政治、文化中心,吸引了周边各地市市场要素和资源,进而减弱周边城市发展的动力。西部地区长期以来作为山东经济的待增长区域,相比于东部,自然弱了不少。这种呈阶梯式的经济发展图表,代表着山东省情:发展不平衡。

  为打破这种区域不平衡状态,“一圈一带”发展战略应势而生。

  “一圈”是指中部崛起“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以济南为着力点,建成带动辐射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的大都市圈,建设和完善一体化交通网络,壮大优势产业集群,放大产业集聚效应,扩大经济总体规模,促进中部地区加速崛起,成为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带”则是指与苏豫皖冀四省交界的山东西南部地区,它建设各具特色的四大发展高地,提高各类园区发展水平,形成高地引领、主轴贯通、园区壮大的发展态势,合力建设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经济隆起带。济宁、枣庄为转型升级和经济文化融合发展高地,临沂为“两型社会”建设和商贸物流高地,聊城为统筹跨越和生态低碳发展高地,菏泽定位在科学发展和邻边经济高地。它们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互融互合,加快资源开发、壮大优势产业,使之成为山东重要的能源和煤化工基地、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商贸物流基地。

  经过一年的发展,山东中西部经济结构已然发生改变。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为例,目前济莱城际快客开通,票价降至20元,发车密度缩短为25分钟一班,初步实现了城际客车公交化。两市分别自5月7日、6月1日实现两市居民身份证“异地办理”,目前两市正在对各自人口信息系统进行改造提升,近期将实现两市人口户籍“网上迁移”。正在抓紧推动圈内7个城市实现居民日常生活“一卡通”,济聊城际铁路与轨道交通R1线共线运营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前期工作正积极推进……

  山东省副省长、时任菏泽市市委书记于晓明认为,菏泽正全力推动能源化工、生物医药、机电设备制造和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向价值链前后两端延伸,向具有产业控制力和高附加值的上下游环节延伸。积极构建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三级城镇体系,加快发展商贸物流和文化旅游业,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确保城镇化率与全省的差距逐年缩小,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逐年提高。充分发挥承东启西、引南连北的区位优势和已有的产业资源优势,努力把菏泽打造成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科学发展和邻边经济高地”。

  拥有14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区的临沂,依据各地产业基础和发展特色,规划特色产业开发园区,确定开发区发展的重点产业,推动形成产业集群。如今已经形成机械、电子、高端纺织、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综合利用、新材料、生物制药、文化创意、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等传统与新兴产业共生共长、交叉发展的产业体系。

  在山东聊城,济聊一级路等重要交通枢纽的建设,助推这座城市融入济南“半小时生活圈”,成为对接“一圈一带”战略的最佳通道。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副教授徐加明表示,实施“两区一圈一带”战略,就是要树立产业融合互动发展的新理念,逐步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态势,增强区域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三策并举:实现凤凰涅槃

  随着“两区一圈一带”战略的次第实施和稳步推进,山东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省的发展格局已经形成,统筹陆地和海洋经济发展的路径已经清晰。

  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指出,“两区一圈一带”战略,体现了各区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符合山东实际,是山东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的深化和完善,是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向纵深推进的重要标志,对山东发展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山东省省长郭树清认为,蓝黄“两区”的规划建设,既是山东在新的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机遇,也承载着示范引领全国区域发展的重要使命。

  蓝黄“两区”已经成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加快转型升级的新抓手。2011-2013年,蓝黄“两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9%,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8.9%,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1.4%,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取得长足进步,滨海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养生等旅游业态日趋成熟。2013年三次产业比例达到6.9%、52.6%、40.5%。

  目前,“一圈一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交通、文化、城镇体系、开放型经济、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等14个重点专项规划业已编竣。“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基础设施、要素市场、生态建设、公共服务“五位一体”发展态势明显,新信息等六大产业加快发展,物联网产业百强企业培育计划加快实施,省会城市群旅游联盟已经成立,济莱协作区建设迅速推进。

  “西部经济隆起带”产业升级、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科技创新、人力资源“五个方面”同时着力,产业转型成效显著,现代农业等七大产业集群迅速发展,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达4066家,家庭农场发展到2079家。

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

  当前国家加快发展自贸区为我省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提供了重要借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一路一带”的战略决策,为我省依托独特地理位置优势、开创对外开放新格局提供了重要机遇。我省蓝黄“两区”拥有便捷的出海通道,作为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也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支撑。专家认为,“两区一圈一带”战略,核心就是区域融合开放发展协同推进。

  而抓住实施自由贸易区和“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条块分割,整合流通资源,构建海陆相连、空地一体的现代流通网络,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流通体制,将是我省深化开放型经济的抓手。

  以青岛为例,其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同时也是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处于海陆丝绸之路“”字结点位置,向西可连接我国中西部地区及中亚五国;向南可通达我国长江三角洲及东南沿海发达城市;向东出海与东北亚各国邻近,直接面向东亚及整个环太平洋地区。

  以点带面,打造我省开放型经济升级版,融入国家战略是当务之急。

  “大自贸区战略,中国是需要的;小自贸区战略,中国同样也是需要的。特别是对于山东来讲,这两种类型的自贸区和我们都息息相关,对山东构建未来的经济开放体系都是非常关键的。”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张建平认为,“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最核心的问题还是货物贸易更加自由化和便利化,在境内关外的过程中整个区域是要物理为网的,这个物理为网并不是所有城市都能做到的。一定要在国内有条件的港口城市,还有就是在沿边的重要口岸城市,才有条件做到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境内关外的物理为网的模式。

  张建平建议,包括下一步青岛上报自贸区方案,开始的时候可以先小一点。在可以操作的空间范围、风险可控的范围内实施,等到条件成熟,再逐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