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新常态·新定位·新提升)公益诉讼倒逼转型 德州振华浴火重生
人民网济南10月15日电(宋翠)今年春天,山东德州晶华集团振华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振华公司)因排放污染物超标被中华环保联合会提起公益诉讼而备受关注,沉寂了半年之后的振华公司又会选择一条什么样的路呢?
13日,“新常态·新定位·新提升——第十一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大型采访活动第二站来到德州,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振华正在实现转型升级,新项目将于近期开工建设。
德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飞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振华公司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搬迁,并和央企合作,新建项目为国内最先进的生产线,争取近期开工建设。“我们是实实在在地做这件事情,而且搬迁过程,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变化,而是企业的转型升级。”陈飞笑着告诉记者,“感谢媒体!是你们的关注推动了我们产业的转型升级。”
据记者了解,2014年10月,为了保障APEC会议期间空气质量,环保部督查组对24个重点地市空气质量进行督查,振华公司因脱硝设施正在施工造成排放超标被点名批评。3月19日,中华环保联合会对振华公司污染大气的行为向德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交诉状,提起公益诉讼。
这是新环保法施行以来首例针对大气污染行为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振华公司因此受到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3月27日振华停止所有生产线的工作,全部停产,1000多名职工放假、待岗,企业陷入破产危机。
德州晶华集团振华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浮法玻璃,而这一产品在晶华的发展历程中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记者了解到,晶华集团振华有限公司是德州晶华集团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之一。上世纪80年代,德州市政府将德州第二建材厂砖瓦一车间改建成振华玻璃厂。1985年,德州第一条年产90万重箱的六机窑玻璃生产线正式点火投产,振华玻璃成为人们争相抢购的“名牌产品”。而玻璃厂也成为当时德州地区第一利税大户,经济效益连续三年在全国六机窑玻璃厂家中名列榜首。
1998年德州晶华集团有限公司成立,集团集合企业优势资源和精干力量全力以赴筹建浮法玻璃项目。2003年浮法一线成功投产,结束了德州地区玻璃无浮法的历史,并创下了六项全国之最。2005、2010年浮法二线、浮法三线相继投产运营,公司迈上了新的历史高点,振华公司的浮法玻璃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每年利润、利税过亿元,并解决了近万人的就业,是当地非常有影响力的企业集团。
然而,随着全国浮法线产能的几何式增长,振华浮法也遭遇了“成长的烦恼”,产能的过剩、竞争的残酷、环保的压力、城市的扩张、发展的局限成为振华人的切肤之疼。
“如果不与央企实现合资合作,我们的振华浮法注定也要遭受市场的酷暑‘烤’验。”德州晶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田文顺说,今年2月12日晶华集团与央企签订了合资合作协议,合资后将对晶华集团振华有限公司浮法玻璃生产线进行搬迁改造,并启动了新厂选址、规划设计、项目立项、合资公司成立等前期准备工作。
今年3月,晶华集团振华有限公司因公益诉讼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时任德州市长杨宜新等约谈了德城区政府和振华公司主要负责人,并要求务必于2015年3月底前完成整治,4月1日起,如仍不能达标排放,必须实施停产整治。由于环保设施合理工期需要8个月左右,虽然振华已施工6个月,但要完全达标还需要2个月,根据实际情况振华公司提前关停振华浮法玻璃生产线:3月22日晚8点浮法二线开始放水,24日上午10点放水完毕;3月26日上午10点浮法三线开始放水,27日上午11点放水完毕。至此,振华浮法完成了历史使命。振华公司为了履行社会责任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振华浮法停产搬迁是借助与央企合资合作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振华浮法不是停下来不干,也不是破产,而是企业结构升级、品种调整、技术提升,是为了做大做强高端玻璃产业。”田文顺表示,转型后的振华,将迎来技术产业革命的曙光。振华新项目分两期建设,共投资20亿元,建设超白、LOW—E、光伏、太阳能、汽车玻璃,将德州打造成华北区域高端玻璃产业基地。一期项目建设600吨级超白在线LOW—E玻璃项目,年利税过亿元。
“是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让我们要求振华必须提前完成整治,而倒逼机制又使振华浴火重生,实现转型升级。”德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翟长生告诉记者,振华因转型带来的阵痛是目前工业转型的一个缩影,阵痛之后是涅槃重生。
报道链接: 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13news/auto/news/china/u7ai4743262_K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