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温暖回家路
太行老区的“公交列车”
2月12日,农历腊月二十七。早上9点15分,在山西省晋中市榆次火车站的站台上,52岁的列车长刘立新和前一天值乘的列车长李卫军完成了8171次列车的运行交接手续,正式开启了一天的“幸福之旅”。
2月14日,农历腊月二十九,长春至乌鲁木齐T302次列车上,乘务员在为旅客送福字。新华社记者 张楠摄
“为何说是‘幸福之旅’?”刘立新解释说,这一趟他总会遇到几个老熟人,能和熟人拉拉家常就是幸福生活。
这趟只有3节车厢的绿皮火车,是山西最短、最慢的火车:165公里路程,要走5个多小时,停靠21个车站。同时,这也是一趟方便太行山革命老区人民出行的“公交列车”,全程票价只要10.5元。
9点25分,列车缓缓驶出车站。“今天乘车的人不多啊。”看到3节车厢总共也只有六七十位乘客,记者开始与刘立新交谈起来。“平时也就这样,一遇到雨雪天气就多了。”刘立新介绍说,近些年,太行山区的公路交通变化很大,不仅修通了高速公路,水泥路也实现了村村通,铁路沿线群众出行选择多了,乘客自然就少了一些。但这趟车停站多、票价低,仍然是不少群众走亲戚、赶集、外出办事的首选。
1993年5月1日是这趟列车首次开行的日子,刘立新当天就是车上的售货员。他说,当时列车挂的是两节客车一节货车,每当停站,就是他最忙碌的时候,车站职工和周边群众总会围上来“抢购”米、面、油、菜等生活必需品。“那时,我每天都会手握‘巨款’。”刘立新解释说,一趟走下来少时可卖一千多元,多时可达两三千元。这对一个月只有百十块工资的他来说,的确称得上是“巨款”了。刘立新说,列车售货一直持续了9年,极大地方便了沿线群众的生活。
列车开行24年,刘立新在车上值乘了24年,对沿线群众生活的巨变他感受最深。下午2点50分,列车到了终点长治市襄垣县大平站。休息的一个小时中,刘立新带着记者走进紧邻车站的马季珍大娘家,来给老两口拜年。刘立新说,列车开始运行时是第一天下午发车第二天返回,他们在马季珍家里租住了好几年,与这家人的感情很深。看到刘立新进了门,马季珍老人很是高兴,拿出一簸箕红枣核桃不停地让多吃点儿,说:“现在日子好了,啥也不缺了。”刘立新介绍说,如今老人的两个儿子都在外搞运输,老两口在家种地养羊一年都能收入十几万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列车返回时,在榆社站,记者又遇到了上午乘车进城置办年货的裴苗菜老人。他是这趟“老爷车”的忠实旅客,上午他花两块五毛钱进了城,采购了近5个小时,下午又坐上了这趟回家的列车。“这趟车,不仅咱自己坐,就连两个儿子在县城上高中时,往返也一直坐。”老人说,如今孩子们家里都有车了,但他还是愿意坐这趟车,因为有感情。
晚上9点,列车返回榆次站。几分钟后,乘客和列车员都下车回家了,然而刘立新却还要在车上值一个晚上的班,及时为锅炉添煤,确保车厢温度保持在17摄氏度以上,为的是给第二天乘车的人一个温暖的环境。
坚守岗位“夫妻兵”
2月13日,夜幕已经降临。在郑州开往上海的K154次列车上,李俊玲正忙着巡视车厢。
从始发放行到开车,是郑州客运段上海一队车长李俊玲最繁忙的时候。在帮旅客整理好行李后,看到有旅客拿着杯子准备去接热水,李俊玲又耐心地叮嘱:“接水不要太满,以免烫伤。”
“我的工作就是个‘大管家’,随时处理车上各种突发情况。”李俊玲说完,看到一位在车厢中部徘徊的老大爷,上前耐心询问后,将老人领到了他所在的铺位。
刚处理完这边的事情,又接到通知说一名旅客突然晕倒,情况紧急。李俊玲迅速赶到,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她先是让旅客平躺,为旅客解开衬衣上面的几颗扣子,又为她接了杯温水,在她头上敷了条热毛巾。很快,旅客苏醒过来。
在李俊玲忙碌的同一时间,几百公里外的信阳,李俊玲的丈夫王磊正在Z189次列车信阳站实名验票。王磊与李俊玲于1999年10月同时进入郑州客运段工作,今年是他们共同坚守的第19个年头。一个上海一队,一个广州一队,一个列车长,一个列车员。
回想这些年,王磊印象最深刻的是两人工作19年,只有3个春节与父母妻儿在家度过。2016年7月那场大雨,造成广州线路中断停运,妻子与他所在班组的走车时间变成了“你走我休”。“她值乘的K154次下午两点到车队学习室准备出乘,我值乘的Z190次上午11点左右退乘,我们俩每次都是‘擦肩而过’。”
“越是团圆的节日,我们就越忙,越没时间陪家人。19年了,也已经习惯了不能一起过节。”王磊说,自己对家人充满了愧疚和感激。愧疚的是对孩子和老人陪伴太少,感激的是,他们对我们夫妻俩不仅没有怨言,反而是默默地理解和支持。
妻子李俊玲最难忘的是去年大年二十九,12岁的儿子对即将出乘的王磊说:“爸爸,你安心工作,我会照顾好妈妈。虽然你年后才能回来,我们一家三口不能一起吃饺子、看春晚,但只要我们心在一起,天天都是除夕夜。”儿子转头对李俊玲说:“妈妈,这几天你好好休息,有什么家务活让我来做。”一番暖心话,让李俊玲一下子卸下了所有的疲惫,也让王磊背上乘务包安心出乘。
“我们俩虽然舍弃了一些和家人共聚的时光,但是能够在一个单位上班,能够在岗位上护送更多的人平安出行,很有成就感。”李俊玲信心满满地说,我们现在的目标就是不忘初心,安全走好每一趟车,服务好每一位旅客,为旅客的平安出行保驾护航。
搬进新家过大年
“水尽三江棹,花缘七浦堤。自堪江路永,不比武陵迷。”这是明代诗人皇甫涍笔下的沙溪七浦塘美景。如今,位于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的中荷新村正成为七浦塘美景边的又一美景。这里不久前打通了村民回迁的“最后一公里”:478户村民全部回迁入住占地420亩的中荷新村,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漂亮的三层小别墅。新村建有村民办事大厅、卫生服务站,物业配套设施完善,还建起了体育广场和法制文化公园。
今年63岁的退休干部盛永良一家,是搬进中荷新村的第一户人家,四代人住着350多平方米的小楼,生活幸福安逸。记者来到他家时,一家人正在忙着布置房间,年货也基本置办到位。盛永良的儿子盛志洁,今年30岁出头,在离家不远的高速公路上班。他指着家门前的宽马路告诉记者,现在汽车能一直开到楼下,家门口这“最后一公里”打通后,他每天上下班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72岁的范济川老人家别有一番韵致,家门口的两只大红灯笼带来了过节的喜庆气氛,从沙溪古镇老房拆下的那扇木窗安装在新房子内,为新家增添了江南韵味。72岁的黄家栋老人和范济川一家一样,因沙溪古镇开发需要由古镇迁入中荷新村,不仅住上了350平方米的三层小楼,而且村里还分给他们一分地种菜。环境变美了,他们的日子也过得更惬意、更有滋味了。范济川老人告诉记者,他现在生活富裕了,今年还打算邀请几个老朋友组团去北京旅游观光。
中荷村党委书记曹峰说,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优化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中荷村党委积极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他们还集中精力制定村级经济再发展的总体规划,抓住新区开发的机会,力争让村集体经济再发力、再给力。
绿皮车的保温员
时针已经指向午夜,在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乌西整备库里,59岁的刘康元和50岁的金卫红还在忙碌着。他们一会儿给车厢里的锅炉添煤,一会儿又用手摇泵给锅炉加水,丝毫看不出他们都是临近退休的铁路职工。
“自1984年调到铁路部门工作,虽说换过几个工作岗位,但每年的春运都在一线。今年是我最后一个春运了,想想心里还真有点舍不得。”刘康元说起自己34年的春运,话语里透出一种不舍。
身旁的金卫红笑着说:“我比你退休还要早几个月,我也是有32年的春运经历呀。现在是既盼着退休,又怕退休了自己会想这个工作,想你们这些工作了多年的工友。”
寂静的车厢里,他们两人就这样一边说着,一边忙着自己的工作。
整备工,这个许多人都不了解的工种,却保证了列车每天的正常运行。说白了,他们就是为绿皮车保温的人,每天晚上的工作就是让绿皮车里的锅炉正常燃烧,保证车厢里的温度,使第二天早晨列车运行时,车厢里暖暖和和的。
乌鲁木齐客运段整备车间党支部书记刘静涛介绍,每到春运,人们关注最多的是乘务员等与旅客接触最多的工种,整备工从来没有人知道。“别人最闲的时候我们在忙,别人最忙的时候我们更忙。我们才是真正舍小家为大家。如果我们不做这些工作,许多人就回不了家。”刘静涛说道。
狭小的车厢连接处,狭小的锅炉门口,金卫红正在为锅炉加煤。她边干边说:“这几天夜里温度上升了,我们一夜要给一个锅炉加四五袋煤,一袋煤25公斤,都是我们一袋一袋从车下扛上来的。前几天夜里温度在零下30摄氏度时,我们一夜要烧七八袋煤,劳动强度也是很大的。你看刘康元师傅才50公斤的体重,那小身板,一袋煤就相当于他一半的体重,丝毫不敢马虎。”
刘静涛在一旁接过话说:“他们两人在这个岗位已经工作了10多年,两人一个班,隔天休息一天。你现在只看到他们在烧锅炉,我们还有六项工作内容呢。每天下午5点半接班,到第二天早晨7点交班,负责看车、消防安全、列车保温、保证车内设施设备等,每人负责两节列车的锅炉,基本上是半小时就要添一次煤,加一次水,一晚上根本无法睡觉。”
绿皮车外,是浓浓的煤烟味。绿皮车内,是浓浓的奉献情。看着刘康元、金卫红忙碌的身影,他们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又响在了耳边:选择了这个工作,我们就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就要用我们的劳动,换来春运的安全与平安,换来旅客回家路的温暖与和谐。
我的回家路,你的每一天
——“晋之星”高速动车上的三个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 晋浩天
春运回家路。每一段如常的归家旅程,总有不一样的故事上演。
14日晚6时,记者跟随太原客运段“晋之星”高速动车组G621列车长闫冬踏上高铁列车,从一位一线铁路人的视角,记录一趟普通高铁列车上的点滴故事。
故事一
“我上错车了,怎么办?”“没事,能赶上!”
下午5点53分,闫冬像往常一样引导乘客有序上车。突然,车厢里冲出一位小伙子急问:“上错车了!我的车是G619,怎么办?”
闫冬立刻拿起手里的对讲传呼机问:“G619在哪个站台?”得到答案后,她马上安慰乘客,“在16站台,从前面电梯上去向右拐,快去吧,能赶上。”
“太谢谢啦!”伴随着感谢声,这位乘客迅速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闫冬对着记者笑了笑,“春运期间,高铁数量多,尤其是G619、G621、G623间隔时间很短,又都是同一个目的地,所以乘客稍不注意就会走错。其实,只要目的地一样,他就算坐在这趟车上,也一定能顺利到家。”
故事二
“你发现没,厕所味道变小了”
6点07分,高铁准时开动。
6点10分、7点40分,记者跟随负责1至8车厢的闫冬开始了巡视摄录工作。短短203米的距离,闫冬走了25分钟。弯腰捡通道上的纸屑,进厕所检查卫生纸的使用情况,成为闫冬最日常的工作。
在北京工作了6年的于小州,也是本次G621的乘客之一。而与记者交流时,他说的最多的是,列车环境越来越好了。“你发现没,厕所味道不仅小多了,还变香了。”
“逢绿必进。”闫冬解释说,“只要厕所没人,上面的标识是绿色,乘务人员就会进去打扫、喷淋,让厕所空气清新、用品充足。”
故事三
高铁到站,服务还在继续
6点20分,闫冬被告知有一位乘客在上一趟从太原开往北京的列车上遗落了一副耳机。7点33分,列车驶离石家庄,有一位乘客将自己部分随身行李落在了车厢。8点20分,列车驶离阳泉北后,闫冬的电话再次响起,有一位乘客将随身携带的小提琴落在了行李架上。
9点10分,列车抵达终点站太原后,闫冬的工作还未结束。在列车长室,她开始统计、整理今天乘客的遗落物品,并与车站一一对接。“根据乘客的要求,我们会分别把这些东西放在相应城市的火车站,再请他们来取。”
9点30分,闫冬走出列车,此时距离她今天第一次走上高铁列车,已整整15个小时。(记者 李建斌 陈恒 郭俊锋 苏雁 王瑟 )
编辑:李真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