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早餐】

08.06.2015  11:41

【“十三五”规划重点定调粮食安全】

  宏观经济步入“新常态”之下,农业的“十三五”规划将如何在资源与市场的夹逼之间踏出发展鼓点?
  6月4日,记者从农业部获悉,“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将力谋农业可持续发展议题下,如何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在此前不久举办的“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研究成果汇报会上,与会专家认为,当前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和市场的双重约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则我国农业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既要突破瓶颈,更要开拓空间。
  资源问题相互叠加
  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地下水超采以及农业内外源污染,这些资源问题不仅各成农业发展的阻碍,并且相互叠加。
  数据显示,每年全国新增建设用地占用掉约480万亩的耕地,被占用耕地的土壤耕作层资源浪费严重,而通过占补平衡补充来的耕地质量普遍不高。耕地质量下降、黑土层变薄、土壤酸化、耕作层变浅等问题均已呈现。
  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低了0.2,华北地下水超采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295万平方公里,年均土壤侵蚀量达到45亿吨。
  不仅水、土面临严重的资源约束,工业污染亦在蚕食农业发展的动力。
  据日前公布的《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显示,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等外源污染向农业农村扩散,镉、汞、砷等重金属不断向农产品产地环境渗透,全国土壤主要污染物点位超标率为16.1%。
  “长期以来,为了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农业资源存在过度开发利用的问题,生态存在严重透支的问题,有些地方地没法种,水也不能浇,资源环境旧的欠债没有还,新的欠债还在继续发生”,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此前表示,必须加快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把农业发展转向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定调“十三五”农业规划
  对于如何突破资源与市场的双重夹逼,“十三五”农业规划将主调定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粮食安全’是‘十三五’规划重点锚定的主题,但是现在问题是要如何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议题下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这是规划要考虑的问题”,一位农业部人士告诉记者,“一方面要研究区域生态保护与治理、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发展循环农业、节水农业;另一方面要研究立足于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及口粮绝对安全,另外还有农业‘走出去’问题的研究,比如针对非洲、东盟等不同地区,要有不同的‘走出去’战略”。
  根据《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到2020年,要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以上,建成8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全国农业灌溉用水量保持在3720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实现化肥农药施用量零增长。
  这也意味着,在“十三五”农业规划中,节水、提效、增加农业科技转化率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式将得到有力推广。
 

(来源:中国粮油网)

【报告称2014年我国大宗粮油产量持平】

  中国科技部6月4日在北京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4年度报告》。报告显示,从遥感观测的数据上看,2014年全球玉米、水稻、小麦和大豆4种大宗粮油作物总产量同比增产1.2%,而我国大宗粮油作物总产量与上一年基本持平。全球100处大型国际重要湿地面积保持稳定,减少不足1%,但中国湿地面临干扰的压力相对较大。
  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玉米、水稻、小麦和大豆4种大宗粮油作物总产量达到27.64亿吨,同比增产1.2%。2014年中国大宗粮油作物总产量与2013年基本持平。“及时客观反映了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增强了全球粮油信息透明度,对保障全球粮油贸易稳定与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总工程师李加洪说。
  除延续了上一年度的“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专题外,当天发布的《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4年度报告》首次将湿地这一极具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的指标纳入年度报告。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宫鹏介绍,报告对2001年和2013年全球100处大型国际重要湿地,以及中国20处国际重要湿地的状况进行了客观的评价。“从遥感观测的数据上看,其中,全球100处大型国际重要湿地面积保持稳定,减少不足1%,但中国湿地面临干扰压力比较大。遥感能看到的湿地受干扰的程度和湿地的破碎化遥感能看到,这两个指标,世界有20%比较差,中国有30%比较差,就是说我们国家湿地相对于国际重要湿地的平均水平,我们面临的压力比较大。”宫鹏透露。
  据悉,该报告分为“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大型国际重要湿地”、“非洲土地覆盖”、“中国—东盟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共4个专题。除“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专题为上一年度选题的延续,其余专题均为今年新增的监测内容。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郭华东院士透露,中国发布的生态环境监测报告与美国、欧盟呈“三足鼎立”之势,并已得到联合国[微博]粮农组织、国际地球观测组织等国际机构的积极反馈。
 

(来源:中国粮油网)

【我国已取得全球粮食遥感估产发言权】

 “中国利用遥感技术进行世界粮食估产,已成为全球鼎立的‘三足’之一,这代表我国在该领域的能力已达到国际水平。”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工作专家组组长郭华东院士在4日召开的《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4年度报告》发布会上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
  “二三十年前,在农情遥感监测领域是美国一统天下,后来欧盟加入,现在中国也成为三个全球遥感估产的重要发布者之一。”郭华东认为,中国在该领域遥感监测的优势体现在范围较广,精度很高,同时中国还有一支稳定的遥感队伍。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4年度报告》专题“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是上一年度选题的延续。去年发布的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专题报告已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国际地球观测组织(GEO)的高度关注。“本年度该专题继续发挥卫星遥感技术的优势,监测了2014年度全球主产区玉米、水稻、小麦和大豆四种大宗粮油作物种植状况。”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总工程师李加洪介绍,除了年度报告发布,今年还增加了季度报告的在线发布,数据已更新至2015年5月。报告及时地反映了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和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增强了全球粮油信息透明度。
  据了解,FAO产量数据均来自各国政府的粮食统计主管部门。目前,各国政府主要采用统计抽样的方法得到粮食产量数据。“中国发布的数据是科研人员基于遥感数据监测的结果,人为干扰因素较小。”联合国粮农组织原副总干事何昌垂说。
  何昌垂介绍,大宗粮油作物报告采用的CropWatch系统是全球农业监测计划的一部分。年度报告是中国对G20建立的农业市场信息系统的首次系统性贡献,为众多依赖粮食进口、没有能力开放与运行先进的农情监测系统的贫困国家提供了农情监测服务。
  “中国这次发布的全球产量数据与FAO等联合国机构和各国政府发布的数据总体趋势是一致的,是第三方‘约束数据’。”何昌垂认为,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全球分析数据的空白,平衡了某些信息的不对称。
 

(来源:中国粮油网)

【检测转基因成分将有新方法】

  “现在很多人误解甜玉米、圣女果是转基因食品,实际上他们不含转基因成分,不是转基因产品。”近日,广东检验检疫技术中心举办“转基因检测系列标准宣贯交流会”和“转基因产品新标准新技术培训班”,对最新实施的出品食品转基因成分检测系统标准进行技术讲解、培训和宣传。记者从该活动获悉,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进口转基因产品必须属于我国允许进口的转基因品系,且必须按照规定用途使用,非转基因产品不得含有任何转基因成分。
  据介绍,在进出口环节,我国对转基因产品的管理主要实施标识符合性检验监管和对转基因产品、非转基因产品进行品系检测和转基因初筛检测。我国现行的转基因检测标准主要有国家标准(GB)、农业部行业标准(NY)、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SN)三个系列,均采用PCR技术进行转基因成分检测,但该项技术成本较高、耗时较长、操作复杂、需要依赖贵重的仪器设备,对实验环境要求也较高,在实际工作中不能较好地满足检验监管和行业自检的需要。为此,广东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牵头、全国13个单位参加起草的大型系列SN标准,研发了最新的转基因检测标准,该标准首次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
 

(来源:中国粮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