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早餐】

09.06.2015  07:05

【山东惠民政策点燃麦收热情】

  目前,山东省5699万亩小麦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渐成熟,小麦收割时间较去年晚2-3天。预计6月15日前后进入高峰,6月22日左右麦收基本结束。
  山东是我国第二大小麦主产区,播种面积和夏粮总产多年稳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河南省。
据山东省夏粮生产形势分析会议专家预测,小麦平均亩产比上年增加3~5公斤。这几天如果没有大的极端天气,全省夏粮丰收基本已成定局。
  今年夏粮丰收主要有两大有利条件:一是在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棉花播种面积不断下滑等多种因素推动下,全省小麦播种面积继续稳步增加。据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统计,今年小麦播种面积5699.8万亩,比上年增加89.5万亩,增1.6%。二是今年小麦生长期间,全省降水较为频繁,降水量大且时空分布比较均匀,1000万亩无水浇条件的旱地麦田长势良好,呈现水浇地小麦和旱地小麦均衡增产的趋势。据分析,全省1000万亩旱地小麦预计比上年亩均增10%以上,亩均增产25公斤左右,仅此一项可增产5亿斤左右。
  随着小麦收割大幕开启,山东省各市区为了调动农民收麦积极性,相继出台措施加快收割步伐,力争颗粒归仓。  
枣庄:600万元农机专项资金为麦收“加油”
  据统计,枣庄市种麦面积230余万亩,呈现了单产总产双增长的喜人态势。市级财政安排农机作业专项资金600万元,计划投入小麦联合收获机7000台,力争小麦机收及秸秆还田率保持在97%以上,玉米直播率达到95%以上,完成小麦破茬100万亩。
枣庄市积极发挥农机主力军作用,以实施“机械化生态沃土工程”为主线,全面推行小麦机收、秸秆粉碎还田、机械破茬、玉米标准化直播“一条龙”作业模式。
除此之外,中国石油山东枣庄销售分公司还设立了农用柴油专供加油站20座,把位置最便利的加油机定为“三夏专用加油机”,为麦收用油开辟绿色通道。

菏泽:30万台农业机械齐上阵
  6月3日上午,菏泽市小麦机收开机仪式在东明县沙沃镇举行。在开机仪式上,市委、市政府要求各相关部门要密切关注小麦成熟的时间和天气变化,及时召回外出作业机械,合理引进外地机械,做到小麦成熟一块、抢收一块,确保颗粒归仓;要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的骨干作用,提高机械的组织化程度和作业效率。全面推行小麦联合收割、秸秆粉碎还田、玉米精量播种“一条龙”机械化作业模式,争取做到麦收结束夏播基本完成。要组建维修服务队,深入三夏生产第一线,送零配件送维修技术到田间地头,搞好维修技术服务。要充分利用“农机通”、农业机械调度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农机供需、市场行情和天气变化等信息,引导农业机械合理流动。要设立接机服务站和24小时热线电话,为作业机械搞好各项服务,及时帮助机手解决麦收期间的困难和问题。各级农机部门要组织有关人员,深入麦收生产第一线,搞好农机安全生产检查,落实安全防范措施,消除农机事故隐患,确保农机作业安全、顺利、高效,按时完成夏收夏种任务。
  今年“三夏”期间,菏泽市将组织30万台套农业机械上阵作业,其中小麦联合收割机25000台,小麦联合机收率达99%,玉米机播率达96%以上。  
潍坊:八千“小粮仓”发放到农家
  日前,青州等地小麦已经成熟,“三夏”大忙时节随之到来,大中型联合收割机穿梭在麦田里,一派热闹景象。由于今年春季几场雨水比较及时,小麦生长得到了充足的水分,保证了产量。
  受气温影响,今年小麦收割比去年提前四五天。市农业局的工作人员表示,接下来潍坊市约550万亩小麦将相继进入收获期。
  市农业局种植管理科张科长表示,今年潍坊市小麦种植面积在550万亩左右,虽然今年比较缺水,但是春季连续几次降雨,保证了小麦的生长,因此今年的小麦产量应该还算不错。
  为帮助农户减少储粮损耗,在市粮食局的指导协调下,8000个“科学储粮示范仓”已陆续发放到全市7个县市区11个乡镇26个村的8000户农户手中。同时,市粮食局的工作人员向种粮农户详细讲解了“小粮仓”的安装使用方法和科学储粮常识。据了解,农户原来的存粮损失率在5%至8%之间,而这种“小粮仓”的存粮损失率仅为0.5%左右,这样一来大大降低了农户的储粮损失。“小粮仓”凭借其坚固耐用、便于储藏运输、防鼠性强、进出粮方便以及价格实惠等优点,受到了农户的欢迎。
  另悉,市粮食局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发放更多“小粮仓”,切实解决农户储粮难的问题,降低粮食储存损失,实现“藏粮于民”,“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切实保障全市粮食安全。  
临沂:秸秆还田每亩补助25元
  6月2日,位于鲁苏交界的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店头镇率先开始了小麦机收作业,200余台小麦联合收割机在麦田中轰鸣。 
今年临沭县小麦总体长势良好,为确保颗粒归仓,临沭县农业局早部署,早动员,集中人力、物力,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搞好机收、机播技术指导服务,指导农民在小麦收获后及时抢墒做好夏播工作,做到成熟一块,收割一块,播种一块。同时推广应用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确保夏播作物一播全苗。
  截至6月4日,临沭县已完成收获面积约5.5万亩,占应收面积的10.2%。预计今年夏播花生19万亩,玉米20万亩,地瓜10万亩,大豆4.5万亩,水稻0.4万亩,目前夏播花生0.8万亩,地瓜1.75万亩,其他0.2万亩。
  据悉,今年临沂市大力推广小麦秸秆还田,对实施小麦秸秆切碎还田作业的农机合作社,市县财政每亩补助25元。
敞开供油,油价在挂牌基础上再优惠2%到3%
  据省农机局局长高明飞介绍,正常情况下每天机收300万亩左右,高峰期能够达到七八百万亩。目前,近4万张农机跨区作业证和300多个技术服务车免费通行证也已发放到位。全省还在主要交通干道设立了800多个接机服务站,组建了2000多个跨区机收服务队。
  三夏期间,石油、石化企业将对农机用油不限时、不限量,敞开供应;同时在挂牌价基础上优惠2%到3%。在德州、枣庄,优惠将达到每升0.3元。
  在多项惠民政策的助力下,山东省小麦收割井然有序,激情正酣。截至7日下午4点,日照市麦收近八成,莱芜、临沂、枣庄、菏泽均已过三成。全省累计上阵小麦联合收割机4.8万台,日收获小麦240多万亩,累计收获小麦720万亩,占应收面积的12.6%。

(来源:中国粮油网)

【齐河30万亩小麦“减肥”不减产】

  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是为实现可持续粮食安全战略而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用上了测土配方施肥、绿色植保技术、病虫害统一飞防等节肥、节药技术的小麦田,实现绿色种植管理后,产量有保障吗?  
  6月2日,记者跟随农业部专家指导组来到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对30万亩小麦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田进行摸底测产。  
  遍野泛黄,微风拂过,穗穗碰撞摩挲,阵阵沙沙声绕耳,专家走入麦田深处测产,发布验收报告,“平均亩穗数52.8万穗,穗粒数33.3粒,千粒重按常年平均数43.6克计算,八五折平均亩产651.6公斤。”  
  不仅有专家产量,还有农民产量。虽然还有一周左右的时间才能收获,齐河县华店镇后拐村种粮大户赵金城对今年的产量已胸有成竹,360亩麦田里,抽了5个点测产,“今年亩穗数比去年多了3万,穗粒数多1~2粒,今年大面积亩产1300斤左右没问题。”   
配发的药还剩一些,农家肥都抢着要,还要买成品有机肥  
  为了推进绿色增产模式攻关,1月17日,齐河在全国县市率先发布了小麦、玉米质量安全生产综合标准和社会化服务综合标准“两个标准”。以此为基础,制定了《齐河县绿色食品原料小麦、玉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印发了《齐河县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生产者使用手册》。  
  “从开始搞攻关田和技术指导,再加上每年的粮王大赛,小麦的产量比原来提高了很多。”赵金城说,“原来没有攻关田和技术指导的时候产量也就在700~800斤,现在攻关田和高产田能到1500斤左右了,大部分地块也都在1300斤以上。”  
  “今年这个产量也肯定没问题。”赵金城说,“白粉病已经控制住了,赤霉病到现在不发生也就不会发生了。”  
  药统一配发,病虫害统一飞机防治,赵金城说:“前段时间,发生的白粉病,能够飞机统一防治的都进行飞防了,少量的没有办法飞防的都是人工用机械喷雾器防治的,有的还喷防了两遍。”  
  用药会不会过量?赵金城说:“现在老百姓自己买的药很少了,药都是统一按亩用量配发的,加上飞机统一防治,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药也没用完。”  
  “现在提倡少施用化肥,老百姓也都慢慢接受了。”赵金城说,“化肥用量逐渐减少,有机肥的用量逐渐增加,原来养殖场的牛粪、猪粪都没人要,现在都抢着要,还会买成袋的有机肥,按俺农民来说,化肥比原来用量得少了30%。”    
适度规模经营,成本降低了,收益还有保障  
  目前,齐河县百亩以上种粮大户117个,各类粮食生产合作社110家,带动农户6万多户,全县规模化种植面积达到20.2万亩,形成了种粮大户、粮食生产合作社带动农户共同支撑绿色高产模式攻关的发展。  
  多大种植面积才合适?赵金城说:“我现在种了360亩,感觉这些刚刚好,2014年净赚20万元,不敢再扩大了,原来有种1000多亩的大户,管理跟不上,很容易就赔钱了。”  
  建忠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托管或半托管了2700多农户,近2.2万亩地,从最南端到最北端收割小麦的时间要差四五天。  
  这么大面积的土地,怎么进行日常管理?“每5~10个村建立服务站,每个村建立服务处,在每个站和处里就把浇地的、打药的人员配备齐全了,在每个站上基本的服务都能解决。”建忠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实河说。  
  规模种植了,收割成本和农资成本也降下来了。“我不用去找收割机,会有农机手和我联系,而且收割价每亩要比市场价便宜10元。”赵金城说。  
  农机也可以作股,合作社统一提供农资。徐实河说:“60%的收入都让利给社员了,社员不太认可年底现金分红的方法,不如在农资和农机上有价格优惠来得更实在,比如化肥,我们供给社员的每袋要比市场价低15元。”  
  “大规模种植,就要计算成本,不能再乱用多用肥料了。”赵金城说,“化肥用量减少了,节约了生产成本,适合了绿色种植的要求,产量也没减。”


 

(来源:中国粮油网)

【农业走出去借力"一带一路"】

  近年来,中国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快实施,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丰富的农业资源,为中国农业“走出去”带来极大的市场。近日,在“2015中国农业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认为,在“一带一路”战略刺激之下,今年将成为中国农业对外投资的元年,或催生7500亿元农业海外投资市场。  
  1粮食连连增,进口年年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从2004年恢复增产以来,至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6.07亿吨,比2013年增加516万吨,增长0.9%,实现了“十一连增”。与此同时,海关数据显示,我国粮食进口在2014年也再创新高,仅前10个月的粮食进口量就几乎相当于2013年全年进口量,全年进口总量突破1.042亿吨,其中70%以上进口的是大豆,达到了7140万吨。  
  一边是国内粮食产量连年增加;一边却是进口总量连年暴涨,这已成为近年来我国粮食市场的基本特征。对此,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认为,这是由于我国粮食需求增长远远超过生产增长。  
  尽管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12年锁定“三农”问题,但受到我国自身环境资源的压力,单纯依靠国内粮食生产已经很难满足需求。“目前中国的土地自给率只有80%,在农业资源超载运行、环境代价高昂的条件下,只能满足国内90%的谷物、油料等农产品需求。而如果从国际市场进口10%的农产品,则相当于用国外农业资源补充20%的国内耕地资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局局长程国强说。  
  2破解“中国买什么涨什么”  
  为保证我国粮食供应的长久安全,除了要发展现代农业、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改革外,实施新型战略,使农业“走出去”,构建全球供应网络势在必行。  
  “今后中国农业需要的是全球战略,必须掌握统筹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主动权,占据农业国际竞争的制高点。”程国强表示,“一带一路”正是中国推进农业对外投资、重塑国际农业规则、维护全球市场稳定的有利契机。  
  事实上,中国农业海外投资已经开展了几十年,根据农业部数据,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农业对外累计投资总额39.56亿美元,共有373家境内投资机构在境外投资设立了443家农业企业。央企投资额总计1.61亿美元,占4.1%,其余为地方国企、农垦集团和民企。  
  然而,中国农业“走出去”并非坦途,除了面临东道国政治不稳定,信息和人才缺乏,资金短缺等困难外,部分国家也对中国“买地”的举动产生担忧。对此,程国强表示,现在国内对国际市场有两种担忧,一种是担忧国外低价农产品冲击国内市场;另一种是国际市场价格波动传导到国内,影响国内宏观经济。为避免“中国买什么涨什么”的局面,通过制定规则来控制市场波动风险就显得尤为必要,必须积极主动参与全球规则的制定。中国需要明确进口需求,给国际市场以稳定预期。  
  “农业走出去,绝对不仅仅是买地,而是全方位和立体的,包括贸易和技术交流。”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韩一军说。  
  3或开拓7500亿合作空间  
  事实上,粮食安全不仅是中国关注的问题,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关切的问题。因此,粮食合作可以说是“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最佳结合点之一。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进口总额为228.39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18.80%;农产品出口总额为210.32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9.48%。  
  “中亚地区地广人稀,土地集中平坦,物种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效率低,劳动力不足,经营方式粗放。如中亚耕地面积最大的哈萨克斯坦,谷类单产却是中亚最低的,小麦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80%,小麦单产1吨/公顷,仅为中国的1/5,提升潜力巨大。”程国强说。  
  在韩一军看来,2015年是中国农业海外投资的元年,今后的海外投资规模将出现大幅增长。“根据我们团队的测算,我们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合作,种植业至少有5000亿元合作的空间,养殖业有2000亿元合作的空间,种子领域合作空间有500亿元。”中信证券农业高级分析师刘洋认为,跟沿线的国家比,我国有竞争和研发的优势,具备资金、技术、人才输出的能力,“这个时候走出去可能是一个非常好的关键期”。  
  当前,“资金融通”为农业“走出去”提供了重要支撑。“三行一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和丝路基金4个平台,以及地方政府及其他基金的建立、银行等社会资本的融入,都将为“一带一路”输送源源不断的资金。这些资金对于农业“走出去”企业来说可谓“久旱逢甘霖”。
 

(来源:中国粮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