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早餐】

17.07.2015  11:50

【山东今年夏粮总产2347.3万吨 实现“三增”】

  据山东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山东新闻联播》报道,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消息,今年山东夏粮种植面积5701.9万亩,比上年增加89.8万亩;单产每亩411.67公斤,增加8.17公斤;总产2347.31万吨,合计469.46亿斤,增加16.56亿斤。全省夏粮生产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

 

 

 

【“省长责任”落地有声 各省实施举措陆续出台】

  2015年年初以来,在“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指导下,全国各省也相继出台了各省政府关于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意见。

  据粮油市场报记者了解,截至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省份的相关文件已经成型,多数省份的文件已经通过,部分省份已经通过政府网站、媒体等渠道对外公布。

  在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看来,对于传统安全来说,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日益严峻复杂的安全形势,国内对粮食安全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需要地方尽快推进。

  聚焦流通

  相关业内人士表示,政府文件的出台需要特定的程序,需要一定的周期。 记者了解到,各地“落实意见”的公布,一般要经过“调研-开会-撰写-征询意见-修改-成稿-政府审批”等流程。

  “文件的出台,需要两个多月的时间。从出台过程来看,最关键的工作是要提前和各个厅局联系,做好沟通。”一粮食局办公室负责人说。

  据了解,“落实意见”的撰写工作,一般由各省农业和粮食部门负责。

  从国务院下发的“意见”要求来看,落实粮食安全的重任,主要依托各省的农业部门和粮食部门。因此,多省粮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落实意见”的撰写,更多的是与农业部门共同撰写完成。

  目前,宁夏、湖北、湖南、河北、江苏、四川、重庆、江西、安徽等省区市,已经通过国家粮食局网站向社会公布了该省关于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意见。

  从内容上看,各省基本按照国务院的意见要求,主要有以下内容: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落实和完善粮食扶持政策,抓好粮食收购;管好地方粮食储备,确保储备粮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良好、

  调用高效;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加强粮食流通能力建设;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完善区域粮食市场调控机制,维护粮食市场稳定;健全粮食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落实监管责任;大力推进节粮减损,引导城乡居民健康消费。

  据公布的情况看,多数省份还对未来的耕地面积、粮食种植面积、粮食总产量、粮油应急保障等,做了数据性承诺;个别省份还对地方性粮食储备进行了数据性承诺。

  比如湖南省承诺,全省耕地红线为5655万亩,确保全省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7500万亩以上,全省粮食总产稳定在600亿斤左右;福建省承诺耕地红线为1910万亩;宁夏则保证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分别稳定在1200万亩和370万吨以上。

  此外,各省还对相关条款的落实部门进行了细化,多数省份实现了每个条款都对应到了相关厅局。

  仔细分析各省“意见”不难发现,

  各省对于此考核政策的制定较为严格。

  多个省份粮食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该“意见”只是众多文件中的一个,后期仍会出台更为细致的配套文件,这些配套文件或会更为细致严格,也更具考核意义。

  倒逼机制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施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随后,该项政策逐步演变为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

  2015年,国务院进一步明确,要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表示,这次国务院出台的《意见》,是对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国务院第一次以专门文件明确各省级政府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事权与责任。

  与过去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相比,在部分专家学者看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进一步细化,其实是国内 正在进行的粮食流通体制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国祥表示,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大体思路其实已形成:在市场化在配置资源中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国内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会遵循“政府之手”尽量少扭曲市场的原则,中央充分放权给地方,给予地方较大自主权,然后利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等政策进行考核,形成倒逼机制。

  “这样一来,各地逐步探索出适应当地实际的粮食支持政策。可以预见,国内未来将由多元化的粮食支持政策来替代目前中央统一的粮食支持政策。”李国祥说。

  如此看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等考核政策能否进一步细化、能否严格落实,将成为我国新一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关键。因此,各省能否严格制定并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将直接影响到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能否形成真刀实枪的倒逼,也将决定整个改革的进程。

(来源:中国粮油网)

【农业部:减少农民增收对粮价上涨依赖】

   近日,农业部协商发改委、财政部后,公布了“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1480号建议答复摘要”。文中提及“关于放开主要农作物农产品价格”,明确表示,对于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籽等需求弹性大、产业链条长、国内外市场关联程度高的品种,要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引导生产,调节供求,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该答复摘要强调,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有关要求,立足我国国情、农情,按照“突出重点、有保有放”的原则,对不同品种实行差别化支持政策。

  该答复摘要提及,“对于稻谷、小麦两个口粮品种,应继续坚持最低收购价,但要改变价格刚性上调的市场预期,以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弱化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收入’功能,减少农民增收对粮食市场价格上涨的过度依赖,同时统筹运用好价格支持和补贴两个手段,保护农民利益。”该答复摘要一出,国内粮食行业对于未来粮价走势如何,开始各抒己见。

  本报特约观察员申洪源认为,国家的这一表态,意味着政府仍会坚持利用最低收购价政策,给予农民一定的收入保障,但政府的调控思路已经发生转变。未来,国家或考虑从多方面、多层次提高农民收入,从而将降低农民对最低价收购政策的依赖性。

  “市场在粮价波动中所占比重进一步提升,不过,总体看来,粮价受此表态的影响有限。”申洪源说。

  在卓创资讯分析师刘栋看来,小麦和稻米是老百姓的口粮,要保证口粮的绝对安全,因此有继续坚持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的必要性。国家此次表态,意味着要改变粮食价格刚性上调的预期,因此,最低收购价格后期下调的可能性较大。

  “对于玉米而言,政策的调整也是必然趋势,而且改革的力度要比小麦和稻米要大。但是临储玉米收购政策今年取消的可能性不大,但价格下调的可能性较大。对于整个粮食市场而言,政策调整的初衷都是消耗目前的高库存,因此政策调整对市场的影响也是利空的,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粮食价格会有一个回归,价格将呈现稳中下调的趋势。”刘栋说。

  申洪源也认为,玉米临储政策退出暂不可能,国家或许会采取限量、限区域的措施。

  粮油市场报记者此前采访的中国社科院专家则持相反态度。据他介绍,从参与的国家几次相关会议情况判断,今秋的玉米收储政策可能会出现较大改革,临储政策或会退出。

 

 

(来源:中国粮油网)

【中国农业实现四个“50%跨越”】

  新华社北京7月15日电中国农业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取得不少突破性进展,其中四个关键性指标均实现了“50%跨越”,意义十分深远。

  第一个跨越:养殖业规模化比重超过50%。近年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速涌现壮大,打破了过去“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格局,农业生产呈现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发展趋势,其中养殖业规模化比重已经超过50%。

  第二个跨越:农业机械化率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50%。农业部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耕、种、收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61%,传统的人力、畜力正日益被机械取代;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56%,农业增长从拼资源、拼投入转向拼科技、拼研发。

  第三个跨越:农产品加工率超过50%。随着我国农产品总量增加、品种丰富和消费升级,以粮油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近年来步入了两位数增长的快车道,农产品加工率超过50%,引领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第四个跨越:非农收入超过50%。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率的逐步提高,使得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更多地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农村居民非农收入占比已经超过50%。

(来源:中国粮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