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旅游多点开花 从沿海一线向全域旅游延展
近年来青岛市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
2015年,青岛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紧随旅游业的发展步伐,青岛敢于先行先试,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洗礼中,勇闯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2016年,旅游业改革创新的“青岛经验”在多个国家级、省级会议上被提及,青岛旅游美誉度得到广泛传播,青岛旅游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岛城旅游业呈现“多点开花”
业内专家指出,伴随我国步入大众休闲时代,旅游消费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即由传统的景点观赏为目的的“观光游”向休闲消费、时间消费、度假居住为目的的“休闲旅游、度假旅游模式”转换。为了满足游客这种较高层次的需求,在青岛,一批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建设正在进行。凤凰岛旅游度假区、灵山湾旅游度假区、琅琊台旅游度假区、灵山岛、竹岔岛、小珠山、大珠山……根据规划,这些项目将打造海滨、海岛和山林度假集群,构筑多元化休闲度假产品体系。
根据 《青岛市旅游总体规划 (2013-2020)》,未来几年本市将全力推动旅游空间布局由沿海一线向全域延伸、多点支撑转变,着力推动实现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跨越。在规划指导下,各个景区也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品牌定位,努力实现景区品质的提升。
崂山风景区作为岛城景区中的 “龙头大哥”,近年来在“旅游+体育”“旅游+互联网”方面做了不少探索和创新,成功举办首届2016青岛·崂山100公里国际山地越野赛、2016崂山之巅国际山地半程马拉松,还开启了“互联网+智慧崂山”移动互联网运营平台,实现微信购票、入园、语音导游等功能。
胶州的少海国际省级旅游度假区,去年1月份经山东省政府正式批复更名为大沽河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历经十余年发展,度假区已形成总面积31.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6.28平方公里规划版图,南湖景观全部建成并对外开放,北湖开发全面展开。度假区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吸引了一大批优秀旅游项目前来合作。
莱西姜山湿地自2005年进行保护性开发,曾经的荒凉之地焕发了生机。如今马术俱乐部、游艇俱乐部、观鸟屋、垂钓吧等多个旅游休闲项目已投入使用。 2016青岛姜山湿地国际半程马拉松成功举办。借助一系列体育赛事,莱西正打造休闲胜地,休闲产业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可以看到,岛城旅游业呈现“多点开花”的态势,旅游空间布局由沿海一线向全域延伸、多点支撑转变;产业发展由单一业态向多业态深度融合转变;结构类型由传统观光为主向休闲度假为主转变。
在去年8月份召开的青岛市旅游工作会议上,对全市旅游发展及规划进行了布局,提出打造青岛全域旅游,同时对破解青岛旅游业“三冷三热”(夏热冬冷、昼热夜冷、南热北冷)难题、提高乡村游“重游率”提出了要求。
根据岛城旅游部门的统计,与杭州、成都等城市相比,青岛的乡村旅游无论是接待游客量,还是旅游收入都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青岛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总体上还处于低端,存在着经营模式雷同、产业链条短、体验程度不高等问题。
为了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和附加值,青岛市专门制定了《青岛市乡村旅游专项规划(2015-2020)》,提出打造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文化、产业特色的精品旅游小镇和特色旅游村。
将“厕所革命”进行到底
在旅游服务品质上,我市大力推进“厕所革命”。自2015年初国家旅游局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厕所革命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积极响应,根据会议精神,青岛市加强政策引导,起草完成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公共服务的实施意见》《青岛市旅游厕所建设管理工作方案》,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厕所建设和管理,提升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沿线、旅游集散地、乡村旅游点、旅游餐馆、旅游娱乐场所、休闲步行街区等区域旅游厕所的建设和管理标准化水平。
游客“如厕难”实则折射出旅游服务品质的欠缺的短板。在开展“厕所革命”一年来,全市新建、改建公共厕所420余座,崂山景区创新打造的“旅游生态厕所”更是树立了国内旅游厕所标杆,不仅实现了厕所污水零排放,先进的光触媒板材还能除臭抑菌。厕所排队叫号系统、自动查找和定位厕所系统等方式将全方位解决游客如厕难的问题。崂山风景区在生态旅游厕所方面做出的成绩获得国家及省旅游主管部门的极大肯定,成为全国样板。
我市旅游主管部门要把 “厕所革命”持续推进到底。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是全域旅游的一个重要标准,下一步青岛将着力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把厕所建设纳入相关服务质量和示范点评必备条件。
组建“旅发委”全市一盘棋
全域旅游是现代旅游的发展方向,也是促进青岛市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目前青岛正在积极推进城市国际化战略,提出了到2049年建成新型国际湾区都市的宏伟目标。围绕 “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青岛市将依托城市发展实现旅游跨越,全力打造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对于青岛旅游业来说,2016年是个特别的年份。这一年,青岛旅游发展委获批组建,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旅游改革创新列入市委工作要点、市政府工作报告和全市深化改革要点,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印发实施方案。市旅游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升格为市长任组长的市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扎实推进,旅游业发展连续四年纳入全市科学发展考核,完成7项目标任务,启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和国家副省级城市全域旅游评定标准制定。
青岛旅发委被赋予了更重要的综合协调职能,对于青岛这座旅游城市有着特殊的意义。以往游客在青旅游遇到的各种问题,今后将有望在旅发委的综合协调下得到妥善处理。如此一来,旅游发展业态能够一线牵,旅游发展的软环境必将得到极大提升。
我市加快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制定完成建设方案,确定5处旅游集散中心、8条接驳线路,创新建立“青岛一日游”超市运作模式。截至目前,五大旅游集散中心共发送观光巴士、旅游接驳专线、旅游直通车1.41万班次,接待游客34.8万人次,实现收入356.6万元。持续开展旅游市场环境秩序整治,市区(市)两级共出动检查人员3930人次,检查涉旅企业1861家次。累计受理各类投诉与咨询2108件,案件办结率、满意率均达到100%。今年11月,市旅游局会同相关部门围绕“共享旅游、走近幸福”主题,策划开展了“第三届青岛旅游惠民月”活动,惠民联盟企业达到77家,累计让利超过2亿元。
旅游大项目计划总投资3000亿
我市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上迈出新步伐。青岛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崔德志介绍说,市旅发委联合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市旅游集团等单位,设立初期规模10亿元的市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对“蓝、高、新”项目的扶持引导能力显著增强。规划总投资3000亿元的80余个旅游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其中58个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1628亿元,重点旅游项目呈现功能种类全、投资规模大、区域分布广等特点,涵盖邮轮、滨海度假、研学旅行、健康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多种业态。去年全国工业旅游创新大会在青召开,总结青岛经验,吹响了全国工业旅游的号角。
在邮轮旅游产业上,经过积极争取,去年我市成功获批“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创新搭建邮轮旅游国际发声平台,发起成立了国内首个世界级邮轮行业组织——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邮轮分会,我市当选为邮轮分会理事长单位,确定分会秘书处常设青岛。成功举办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邮轮分会成立大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岛)国际邮轮峰会,发布《青岛共识》。今年9月成功申办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2018香山旅游峰会,进一步奠定了青岛邮轮旅游城市的品牌基础。依托邮轮母港加快邮轮产业发展,开港以来累计接待125个邮轮航次,接待邮轮旅客约12万人次。建立政府引导、企业联合、媒体跟进“三位一体”联合宣传营销机制,成立了青岛旅游推广联盟,与大连缔结区域旅游合作共同体。
深入推进“旅游+”搞活全域旅游
2017年,市旅游局将坚持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围绕“全方位、全要素、全时空”打造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城市目标,在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推进全域旅游、实现旅游融合发展、让市民共享旅游发展成果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努力为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和全省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继续深入推进全域旅游。突出发展滨海度假旅游,积极引进、培育和发展一批高端滨海度假项目,提升凤凰岛等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和旅游度假地的度假服务功能和景观价值,打造形成特色突出的滨海度假旅游集群。大力发展海洋休闲旅游。制定出台新的邮轮旅游扶持政策。引导海上旅游企业集约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试点示范开发条件成熟的海岛旅游项目。加快发展融合创新旅游。深入推进“旅游+”,全面发展工业旅游、文化旅游、游学旅游、休闲旅游等融合旅游产品。坚持现代、高端发展方向,结合城乡统筹和旅游扶贫,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综合价值。支持发展服务输出旅游。围绕全市打造区域性服务中心,通过政策引导、标准规范等多种措施,扶持打造服务品牌和龙头企业,拓展旅游服务功能和半径。
旅游业盘活乡村经济
2017年新春伊始,第二届藏马山大庙会在青岛藏马山国际旅游度假区隆重举行。 2017藏马山大庙会从正月初一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六,累计接待游客41.5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约1000万元,同比增长67.6%。
给村民的生活带来巨变
藏马山大庙会活动分为藏马庄民俗庙会和蓝莓小镇洋庙会两个会场。庙会期间,特色美食、民俗演艺、异域歌舞、欢乐巡游、激情滑雪、古韵温泉、古装马战……让广大游客尽情享受了一场中式传统文化与西方异域文化的新年盛宴。庙会主要客群以黄岛区及青岛市区为主,还吸引了济南、潍坊、淄博、日照、烟台、威海,以及上海、北京、江苏等外地游客。
藏马山国际旅游度假区位于黄岛区藏南镇,规划占地面积24平方公里,目前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的有藏马山生态农业观光园、千禧谷主题公园、蓝莓小镇、滑雪场、植物园、汽车营地等项目,一年接待游客量约120万人次。
度假区的建设不仅盘活了区域内的旅游产业资源,也给当地村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变。
在通往度假区的开城路上,矗立着一座崭新的小区,一排排漂亮楼房非常惹眼。村民们以前根本不会想到有一天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楼房。在度假区内的藏马庄民俗村,62岁的陈文京在此经营一家老北京冰糖葫芦店,他家住在附近的西南地村,前几年除了务农就是到周边打工,常常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如今藏马山开发了度假区,民俗村的店面免费租给村民,他一年前来这里开起了小吃店。
藏马山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累计创造税收1亿余元,为镇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项目共发展创造了3000余个就业岗位,针对周边贫困群众设立卫生保洁、森林防火等公益性岗位300余个,藏马庄民俗村项目采取免费租赁店铺方式吸引90多家商贩入住。项目所在地长阡沟村通过土地流转、乡村旅游等方式促进集体经济“井喷式”增长,实现由人口负增长、村集体存款仅5.4万元的贫困村到年收入140万元、村集体财产1955万元富裕村的蝶变。
农家宴生意越来越好
近几年,胶州市洋河镇的居民也在感受着旅游开发带来的喜悦。从年初的草莓采摘、樱珠采摘,到夏秋季节的葡萄、苹果采摘,游客一拨拨到来,让洋河镇的农户应接不暇。冷志田在曲家炉村北开了一家名叫“洋河味道”的农家宴,这几年曲家炉大力发展采摘游,他的农家宴生意越来越好。
洋河镇近年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着力打造“山水洋河·四季有约”旅游品牌。洋河采摘节从2008年开始举办,已成为青岛地区重要的乡村旅游节会之一。今年,洋河镇吹响乡村旅游升级的号角,提出从“单一采摘游”向“慢生活体验”转型。为期40天的“2016青岛(洋河)首届慢生活体验节”,用48公里生态慢行线路串起了“秋果漫山、别样漫游、户外慢动、田园慢享”四大乡村慢生活体验组团,共吸引游客18万余人次,为居民增收2000余万元。
编辑:李真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