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车日变“堵车日” 仅少数市民响应不开私家车

23.09.2014  10:31

        摘    要:经十路堵车、英雄山路堵车、顺河高架路堵车、北园高架路也堵车……22日一早,微博微信朋友圈里满是拥堵吐槽。“今年的无车日恰逢周一,预计可能是近几年最堵的无车日。”21日交警的预测果然变成了现实:由于恰逢周一,这个无车日顺理成章成了近几年的最堵无车日。

  9月22日早晨7点钟,济南市经十路上车流如故,出现交通拥堵。记者谢永亮 摄

  经十路堵车、英雄山路堵车、顺河高架路堵车、北园高架路也堵车……22日一早,微博微信朋友圈里满是拥堵吐槽。“今年的无车日恰逢周一,预计可能是近几年最堵的无车日。”21日交警的预测果然变成了现实:由于恰逢周一,这个无车日顺理成章成了近几年的最堵无车日。

  无车日·堵情适逢周一,无车日一早堵成粥

  每年9月22日是一年一度的“中国城市无车日”,目前中国已经有154个城市参与到该活动中来,每年无车日参与城市会开展各种活动倡导少开一天车。据了解,今年杭州22日当天免费送2万余张地铁单程票,深圳持驾驶证可免费乘公交地铁。与去年差不多,济南没有任何硬性限行措施,市民对该活动日的关注度也不甚高。

  记者了解到,由于正逢周一,早高峰的拥堵更加甚于往常。受不少学校周一升旗、寄宿制学校学生返校的影响,早晨7点钟左右,市区内数条主干道车流量就密集起来。7点50分左右,拥堵达到顶峰,不少中小学周边水泄不通,拥堵从而从点到段,进而波及全城。“8点左右北园高架路由西往东简直从黄岗堵到二环东!车根本开不起来。”有车主说。

  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除了不知道这一天是无车日之外,开车也是硬性需求。“早晨送孩子到学校后再去上班,带着孩子坐公交确实不大方便。”青龙街小学一名送孩子的车主说,从舒适度上开车也优越于公交车。

  然而,也并非没有自觉响应无车日活动主题的市民。市民崔先生一早上班就比往常提前了半小时出门,并告诉记者知道是无车日,所以步行上班。虽然这部分群体并不多,不过也传达的是满满的正能量。“我们倡导的无车日并不是拒绝汽车,而是想唤起民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鼓励更多的市民选择以公交、自行车和步行等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绿色出行方式。”崔先生说。

  无车日·考验社区公交 507 路开通日记者体验

  车身长6米、喷绘卡通图案的萌萌的507路社区公交正式上路了!22日上午10点半,记者坐上了第一班社区公交体验,从解放桥北至大明湖小学绕行一圈需要30分钟左右。由于沿途经过较为狭窄的社区道路,不少违法停车影响了社区公交的畅行。

  记者现场看到,507路公交车共有三辆车,为适合在老城区道路较为狭窄的路段运行,公交公司特意选用了“迷你”小公交。公交车虽小,却也“五脏俱全”,车上共有14个座位,老弱病残专用座、刷卡机、上下车前后门都设置规范。

  历下交警大队民警表示,为了保证社区公交的顺利运行,交警将依法清除占用道路资源的违法停车,给公交车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无车日·变迁8年间,从禁行到呼吁倡导

  今年8月底,济南跻身中国十大堵城。尽管如此,与数年前声势浩大的无车日部分区域禁行活动相比,今年的无车日济南相关部门显得格外低调。没有部分路段部分时段禁停机动车等硬性措施,仅交警部门发放了鼓励低碳出行的倡议书。不少车主均是当日才从媒体获悉,原来22日是无车日。

  记者了解到,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于2007年开始,活动之初前几年济南均在市中心划定固定区域,禁止小汽车通行,只允许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绿色交通方式通行。同时公务用车停驶、相关部门负责人带头乘公交出行。但近几年,无车日活动不划定限行区域,交警部门长时间倡导市民主动放弃私家车,使用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绿色交通方式,提高交通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改善城市交通环境。

  无车日·尴尬公众自觉参与意识弱

  “前些年曾经推行无车日限行区域,初衷是为了引导人们选择公共交通、低碳出行,但限行区域内宽松,限行区外拥堵不堪的现象屡屡出现……”一名交通界业内人士表示,在这种尴尬的局面下,无车日限行不限行都饱受质疑,于是政府的强制限行撤出,引导社会各行业自行组织,这也是无奈的选择。

  没有政府主导,无车日的效果如何?目前看来无车日的意识弱化了很多,“有硬性用车需求”成了很多人开车的理由。不过,这也引起了人们关于无车日的更多思考,比如:堵车困局如何破解?公共交通在城市中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为什么多数人明知堵车还要加入有车族?总体来说,无车日正在尴尬与纠结中前行。

  无车日·吐槽世界无车日的中国特色

  @酱油瓜:无车日是世界的,堵车日是中国的!@晶小静:有本事来个世界无车年啊……@一路高歌1919:中国特色,走世界的路,让世界无路可走!@Favorite叶嘉豪:说好的世界无车日呢,结果堵的比平时还厉害。

作者: 徐敏   网络编辑:高志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