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占领临沂城亲历者:轰炸机下难觅完整房屋
07.07.2015 15:01
本文来源: 半岛网
开栏的话
今天是卢沟桥事变78周年祭,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铭记历史,自今日起,《沂蒙晚报》将陆续推出系列报道“八百里沂蒙抗战图”,通过还原历史真实,揭露日军侵略临沂期间的反人道、反人类、反文明的血腥暴行。
同时,我们还将从各个方面全景式展示沂蒙儿女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抗击日寇的决心和壮举,体现由这场战争引发的民族觉醒、民族团结与民族救亡,展现共产党及其军队与沂蒙人民的血肉深情以及牺牲奉献。由此继往开来,激励今人更好地建设美好家园。
看着高楼林立、绿水环城的“大美新”临沂,你能想象,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入侵下,当时的临沂城是怎样的一番光景?今年87岁的离休教师李泽钧就是当时日军占领临沂城时的亲历者之一。4日下午,李泽钧老人向记者讲述了那段战火纷飞、不堪回首的动荡岁月。
差点被鬼子飞机投弹击中
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李泽钧老人的身体仍十分硬朗,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老人的思维非常清晰,说起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往事,犹如昨日一般。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大举入寇中原。当然,这些事我当时并不知情,因为那时候的我还是一个每天光着屁股、只知道到处疯跑的9岁顽童。”说到这里,李泽钧老人笑了笑,无忧无虑的儿时岁月带给了老人许多美好的回忆,但接下来的记忆,更多的则是恐惧与伤痛。
“大概从1937年7月中旬开始吧,当时的战事就很紧张了,整个临沂城每天都笼罩在一片恐怖的气氛当中。听家里大人说,日本鬼子马上就要打到临沂了,其实长辈不说,我们小孩子也看得很明白。”李泽钧老人对记者说。
当时的李泽钧正在临沂孔子庙小学读四年级,每天下课后,都会约上四五个小伙伴一起玩耍。自打1937年7月中旬以后,他们每天的项目又多了一个——— 看飞机。不过那时候的飞机可不是现在随处可见的民航客机,而是日军侵占临沂城的先遣战斗武器——— 轰炸机。
据老人回忆,自从1937年7月10日之后,每天都会有三五架日军的飞机“光顾”,对临沂城狂轰滥炸,每一次的轰炸时间在半小时到一小时之间。
那时候家住老西关的李泽钧对于看飞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距离他家不足100米的地方就是当时老临沂城的西城墙,在西城墙和北城墙连接的地方,有一处当时国民党部队掏挖的防空洞,可同时容纳100多人在此躲避轰炸。
而李泽钧和小伙伴选择的观察点能更清楚看清飞机,“在防空洞往上大概3米多高的地方,还有一个小的城墙洞,能容下10来个人,墙洞的墙面呈扇形,上面还有机枪眼,当时的用途就是防空,还能够俯瞰整座临沂城。”李泽钧告诉记者,当时掏挖这处小型防空洞的泥土就堆放在洞的一侧,与地面形成一个缓坡。每次一听到防空警报,李泽钧都会和附近的小伙伴们在第一时间跑上来“看景”。
时间长了,李泽钧也看出了一些门道,“当时日军的轰炸机没有现在那么先进,每次投弹都要先做出俯冲动作,然后再上升,上升途中开始投弹,每次都是一起投下20多枚炸弹,‘突突突突’的,然后,下边的民房就开始着火。每次轰炸过后,留下的都是一片片的火海和一座座烧焦后的房屋。”
之后的一次“看景”经历,险些让年幼的李泽钧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时间推进到1938年的农历2月份,一天,临沂城的上空再次拉响了防空警报,李泽钧依然和往常一样向自己的观测点跑去。就在他刚刚跑到城墙根的时候,李泽钧抬头看了一眼,可就这一眼险些吓得他魂飞魄散,日军的飞机径直朝城墙飞来,在半空中如鸡蛋大小的炸弹在他眼中逐渐放大,正冲自己飞来。爬土坡显然已经来不及了,李泽钧只好一头扎进了城墙下方的防空洞。
就在李泽钧前脚迈进防空洞的时候,一声巨响也随之传来,李泽钧感到脚下的土地在剧烈颤抖,整座城墙都在随之摇摆,整座防空洞一下子暗了下来,充斥着飞扬的尘土。“咱们被埋了!”“出不去了,这可咋办?”当时躲避在防空洞内的人们惊慌失措,哭喊声响成一片。
整整过去了十多分钟,尘埃落定,人们看到从洞口传来微弱的亮光,大家一拥而上,靠着双手把洞口的泥土挖开。能够再次得见天日,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斥着劫后余生的喜悦。
“等到出来以后,我们才知道,原来那个炸弹压根就没有爆炸,刚好插在了上面松软的土堆里,只是弹头上的引火帽烧着了,并没有碰到下面的撞针。”出来后,李泽钧和众人围观了那枚炸弹,足有一抱粗、两米多长,“没有爆炸都能产生那样的效果,如果炸了,估计在场的一个都剩不下。现在想想,自己的运气还真是不错。当时我舅舅段孝当也抱着我大妹妹李润峰躲在上面,大家都是侥幸逃过一劫呀。”
为躲避鬼子,举家四处搬迁
1938年年初,随着济南、青岛的相继沦陷,日军板垣师团从青岛沿胶济铁路一路西进,连占胶县(今胶州市)、高密、潍县(今潍坊市)后,顺台(儿庄)潍(县)公路直扑徐州。连续占领安丘、诸城、莒县,逼近鲁南重镇临沂。“当时驻守临沂的是国民党第四十军,军长庞炳勋。”李泽钧老人告诉记者,当时庞炳勋的部队就驻守在现经济技术开发区皇山一带,以沂河为天堑,据河死守,“庞炳勋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部队里的威信很高。也正是靠着他所带领的国民党第四十军,与日军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拉锯战,硬是让日军没有跨河一步,最后在河对岸留下了几百具尸体,伤亡惨重。”
眼看第四十军这块硬骨头难以啃下,日军改变正面作战的战略方针,采取迂回战术,沿沂河北上后西进,转至大岭一带,妄图从西侧攻入临沂城。1938年3月12日,国民党第五十九军军长张自忠率部队抵达临沂城,与国民党第四十军一东一西协同作战,共同抵御日军的进攻。
随着战火的逼近,当时临沂城内一片恐慌,每天都有大批的逃难者外出躲避战乱。而当时的李泽钧一家也加入了逃难者的队伍,1938年农历二月二之后,李泽钧的父亲李茂春带着全家老少8口人逃到了城外,在大岭以南的一座村庄内租赁了一座民房,住了下来。“住了大概有十来天吧,一天上午,突然发现庄前的大路上多了很多逃难的老乡。”李泽钧说,他们租住的房子紧邻大路,发现这个状况后,李泽钧的父亲上前询问发生了什么事,老乡说有鬼子朝这边来了。“当时我们都不信,鬼子一直在北边,没事跑这来干什么。可到了下午四点多钟,鬼子真的来了。”李泽钧说,当时有很多日本兵穿着黄呢子大衣,还有的军官骑着高头大马,“叽里呱啦”地说着日语从李泽钧家的门前经过。“当时鬼子是一波一波朝南去的,有时几十个人,有时十几个人,前后间隔着一段距离。”李泽钧说,虽然鬼子并没有对村里的老百姓动手,但谁都不敢再在村里待了,李泽钧一家收拾好家当,于当天晚上趁夜往罗庄方向赶去。“当时前后都是鬼子,老百姓在大路下边走,鬼子就打身边经过,那场景真是吓人,吓得人腿肚子都发软,根本走不动路。”李泽钧告诉记者,他们一家人和鬼子并行了几里路后,大家都觉得这不是办法。于是,一家人在中途下了大路,再次回到了临沂城。
李泽钧说,后来他们才知道,这些鬼子是去往罗庄朱陈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国民党驻军的注意力,分散第五十九军的兵力。
本文来源: 半岛网
07.07.2015 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