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喀则市开展农牧民技能培训工作
“创建劳务品牌”“把专家教授请进来”“产业基地建起来”……近年来,在开展农牧民群众技能培训工作中,日喀则市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
日喀则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冯小义介绍说,近年来,日喀则市坚持把加强就业工作作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任务,以“优化就业、服务民生”为出发点,不断加强农牧民技能培训,提高农牧民素质,科学谋划、细化措施、把握重点、拓宽服务,农牧民技能培训工作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数字背后的可喜成绩
2015年,日喀则市新增城镇就业7192人,完成年初目标任务的124%;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37.3万人次,输出人数24.5万人,实现收入 14.7亿元,分别完成年初目标任务的103.3%、109%、203%;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完成年初目标任务的183%。经培训后,9600人实现技能就业,培训后的就业率达79.5%。
数字背后,受益最多的是广大农牧民群众。格桑是聂拉木县樟木镇立新村村民,“4·25”地震后,他们一家8口失去了收入来源。得知日喀则市正在开展技能培训班,格桑报名学习驾驶培训班,并顺利通过考试。“经过驾驶技能培训后,我就开始跑运输,家里有了稳定的收入,我们的生活也慢慢变得好起来了,对重建家园也有了信心!”格桑高兴地说。
据了解,“4·25”地震后,为进一步提升灾区群众就业技能水平,拓宽就业门路,日喀则市根据聂拉木、定日、吉隆3县具体情况,举办了多期技能培训,培训群众4560人,为灾后重建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举办了3期就业援助专场招聘会,达成初步就业意向675人,实现稳定就业572人。
日喀则市人社局就业再就业服务管理局局长李传凤告诉记者,在就业技能培训工作中,日喀则市转变思维,创新做法,根据农牧民的“口味”和社会需求设置技能培训内容。同时,对准本地产业需求,围绕重点领域开展技能培训。“十二五”时期,日喀则市举办劳务培训660期,为2.67万人提供就业岗位。
创新思路开展培训工作
“自从参加了就地就近培训,学会了藏毛毯编制技能,家中也有了一项收入来源,生活质量逐步提高。”来自吉隆县乃龙村的卓嘎告诉记者,以前,很多培训都在县里或市里,要走很远的路,很多人不愿意参加。经过就地就近培训,参加培训的农牧民也多了,都觉得这种方法很好。
像卓嘎这样接受就地就近培训的人很多,许多人都走上了致富路。由于日喀则市部分乡镇离城区较远,且农牧民也不愿驻校培训。针对这样的情况,日喀则市相关部门把厨师、驾驶员、钢筋工、混泥土工等培训班开在了乡镇,既降低了培训成本,又减轻了农牧民的负担,方便了群众,调动了农牧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李传凤介绍说,近年来,日喀则市把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培训资金。“十二五”时期,日喀则市投入资金3.1 亿元,举办660期培训;争取山东省援藏资金1100万元,整合人力资源市场项目945万元,打造日喀则市公共职业能力实训基地和人力资源市场公共服务平台。对各培训部门的培训工作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进一步严格培训补贴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同时,通过在民办培训学校开展党建工作,进一步增强社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在社会组织中贯彻落实,促进培训机构和社会党组织的健康发展。
群众致富观念进一步转变
“这个资格证书是全国通用的,走到哪里都可以找到工作。”在农牧民装载机技能培训班结业典礼上,李传凤介绍,来自全市的70余名学员经过两个月的努力学习,圆满完成培训,高高兴兴地领到了国家颁发的特种作业操作证及人社部监制的职业资格证。
拿到证书的次多对记者说,有了资格证,在求职过程中更容易得到认可。现在,挖掘机驾驶员每月工资可以达到五、六千元。
谈起装载机培训成功,李传凤告诉记者,这是群众致富观念转变的一个证明。过去,农牧民群众只愿意参加厨师、编织等培训,看到装载机驾驶员收入提高了以后,大家才有了参加装载机培训的主动性。
据介绍,日喀则市通过宣传、外出参观、培训学习等方式来解放思想、提高技能,教育农牧民群众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加快发展的重要性,转变以前落后、守旧的保守思想,进而提升参加培训和参加各种劳务洽谈的积极性。
此外,为提升群众就业和创业能力,日喀则市还大力实施品牌战略。2015年,日喀则市按照继续做好“建立两个中心、培育八个示范基地,实施一县一品牌”的总体思路,以自治区级劳务品牌萨迦县唐卡制作、康马县石材细加工为支撑,以市级劳务品牌白朗披肩围巾编织、江孜谢玛氆氇、定结竹编等为依托,促进农牧民群众就地就业创业。同时,积极培育桑珠孜区园林种植、谢通门县皮具加工两个示范基地,在发展优势、发挥潜力、促进就业创业上努力做好做实文章。
日喀则市人社局局长多吉次旦介绍说,下一步,全市将紧紧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这条主线,创新方式方法,完善培训机制,把农牧民技能培训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为全面如期实现小康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