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日常生活面临风险:出行不便 用药存误区

07.08.2017  17:55

    调查动机

  今年入夏以来,一些地方出现独居老人遭遇安全问题的事件,引发社会高度关注。老人在生活中会遇到哪些安全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法制日报》记者展开了调查。

  □ 本报记者   杜  晓

  □ 本报实习生 涂陈昊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逐渐临近,老人的安全问题日益引人关注。

  《法制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老人在生活中面临不少安全风险,需要社会各界予以更多关注。

  独居老人不舍得扔过期牛奶

  独居老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由于独自一人居住,身边没有子女或者其他亲人,独居老人面临的潜在安全风险更多。

  前不久,记者前往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探访亲友,见到了一位姓刘的老奶奶。刘奶奶今年86岁,是位独居老人。

  刘奶奶告诉记者,老伴儿几年前因心脏病去世,两个女儿都不在身边,自己一个人生活。

  记者走进刘奶奶居住的不到90平方米的房子里,闻到一股不太好的气味,再往里走发现地上墙上全都是灰尘,客厅里堆放着老人平时拾到的塑料瓶和硬纸箱,厨房灶台上的碗里装的是老人中午吃剩下的一点青菜。

  “我每天就吃两餐饭,上午一顿下午一顿,晚上就不吃了。冰箱我都给停掉了,不用放什么菜,吃一顿炒一顿,还省了开冰箱的电。我每个月就指着低保和收废品挣的钱。”刘奶奶指着墙角已经开了箱的牛奶说,“这是女儿过年来看我时买的,还没有喝完。”

  记者告诉老人,牛奶已经过期了要扔掉,老人显得不太高兴,“丢什么丢,又没坏,还可以喝,没事”。

  在老人的房间里,记者发现,在所有电器里,只有空调是比较新的。

  “空调是以前买的,一般都是老伴儿开,我不知道怎么开。上次开了空调,把我热得要死,可能是空调坏了,坏就坏了,反正有电扇就行。”刘奶奶说。

  老人的卧室里只有一盏吊扇在嘎嘎作响,房间十分闷热,记者待了不到10分钟,全身都湿透了。

  “会碰到偷东西的吗?”记者问刘奶奶。

  “我这没什么偷的,全都是破破烂烂的东西,小偷不会来。”刘奶奶说。

  “万一生病了怎么办?”记者又问刘奶奶。

  “我现在倒没什么大病,发烧感冒一两天就能好。但是现在真是老了,看不清也听不清,真要遇到什么大病还真是危险。”刘奶奶说。

  下午3点,老人从水龙头接了一瓶水,背上空的麻袋,顶着烈日,又出去捡废品。“越热的天喝饮料的人越多,捡得也就越多。”刘奶奶说。

  等刘奶奶离开后,记者敲响了老人邻居的门。

  邻居王女士告诉记者,老人平日里不怎么说话,甚至见面都不打招呼。

  “自从老伴儿走了以后,她就不说话,每天就是捡废品。有一次看到她好几天没出来,挺着急的,怕她出事就去敲她家门,没反应。没办法,我就叫来开锁的把门打开,发现她在里面算瓶子,满屋的废品,气味非常难闻。有时候居委会的人想进来慰问一下都找不到人,她听不见又看不清,子女又不在身边。当时居委会的人劝她去敬老院,她偏不去。现在就成了这个样子。”王女士说。

  当记者问到周边治安状况如何以及对老人会不会有什么影响时,王女士告诉记者,“这附近还挺安全的,没有听说什么偷抢事件,而且社区民警经常来家里询问情况,这方面倒不存在什么问题。”

  老人出行用药均面临风险

  除了独居老人的安全问题,《法制日报》记者发现,一些老人在街头的安全也不容忽视——老人在出行方面不如年轻人方便,随之而来的是安全风险增大。

  在北京市朝阳区街头,记者采访到张大爷。张大爷今年74岁,退休前是位教师。几年前,张大爷从楼梯上摔下,导致左腿骨折,至今走路一瘸一拐。

  “我觉得现在行人过马路的时间不够,才半分钟。我每次过马路的时候,还没走到路对面,交通信号灯就变了。希望能够把交通信号灯的时间稍微延长一些,或者弄一个行人专用通道,最好是有扶手的那种。”张大爷说。

  张大爷告诉记者,“有些人行道特别窄,根本不能两个人并排走”。

  北京市私家车主陈先生告诉记者,现在有了老年人代步车,老人出行的安全隐患更加严重。很多老人开着三轮或者四轮的电动车,后面带着老伴儿,在道路上不遵守交通法规,随意闯红灯。

  “我上次差点撞到一位骑电动车的老人,幸好刹车踩得及时,要不然后果就严重了。关键是那位老人自己闯红灯,然后还反过来骂我我不会开车。我也很无奈。”陈先生说。

  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小区的李女士和父母住在一起,她告诉记者,地铁和公交车上老人专座还是偏少。而且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地铁站升降电梯没有开通,坐轮椅的老人只能走扶梯,特别不方便而且不安全。

  老人身体同样不如年轻人,服药是家常便饭。《法制日报》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老人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功能减退,所以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是青年人的2到3倍。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专业知识欠缺,老人使用药品仍存在一定误区。

  家住北京市丰台区华源一里的赵奶奶今年78岁,患有高血压,一直在服药。

  赵奶奶告诉记者,自己吃的药还是几年前医生开的处方,这几年一直没变过,病情并没有明显好转的迹象。

  北京一所三甲医院的医生告诉记者,心血管疾病特别是高血压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但是也需要定期到医院检查,如果长时间服用一种药,会导致身体产生耐药性,这种药不仅不生效,反而有副作用。尽量是多种药复合使用,千万不能一种药吃到头。

中国战疫观察之三:党旗高扬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山东网
绿色中国 加速前行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中国山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