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中霾”刷屏数据改善,原因何在

11.01.2017  20:35
  据省环保厅1月9日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2016年我省4项大气主要污染物指标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平均浓度同比分别改善13.2%、8.4%、22.2%、7.3%;重度以上污染天数(AQI>200)23.1天,同比减少6.8天;优良天数(AQI≤100)占比为56.8%,同比提高5.6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进入第四季度,气象条件持续不利,雾霾接连发生,但从数据看,采暖期空气质量仍实现了进一步改善:2016年第四季度,上述四种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21.8%、17.8%、30.6%、6%;重度以上污染天数9.6天,同比减少9.1天;优良天数占比56.6%,同比提高14.1个百分点。

  这样的结论或许令人难以接受。作为普通公众,我们感受到的,是“最强雾霾”“最长雾霾”轮番袭城,蓝天白云罕见。问题出在了哪里?

   数据改善从何而来  

  这个冬天,随着频仍的雾霾,刷爆朋友圈的“中霾”和“逃离”,将治霾再次推向公众热点。据了解,全省的空气质量监测设施均由第三方运营、定期比对检校,而非环保部门“自说自话”,数据质量相对较高。就全国情况看,近期有研究将环保部发布数据与美国大使馆监测数据进行了详细对比,也得出了两者趋势一致,从数据表现看,雾霾污染情况这几年在逐年改善。

  或许我们已经忘记了2015年的冬天是怎样的情景。记者查阅了当时的报道:2015年第四季度全省“气质”考核,13个市“气质”恶化,共向省级缴纳“罚款”1935万元,城市数量、缴纳数额创我省实施生态奖补制度两年来的纪录。尤其是12月份全省重污染天数平均达到11天,PM2.5浓度平均为136微克/立方米,同比反弹了40微克/立方米,恶化幅度高达41.7%,直接导致全年PM2.5平均浓度改善幅度仅为7.3%,一个月就拉低全年改善幅度4个百分点。

  可以看出,2016年第四季度“气质”数据的改善,一个重要前提是,2015年第四季度恶化明显,基数较差。另外,2015年受最强厄尔尼诺影响,我省从10月开始就出现重污染过程;而2016年是从进入11月后频繁出现,10月的好“气质”对该季度数据作出了一定贡献。

  把污染最密集的12月数据单独拿出来看:2015年12月,优良天数比率是29.4%,PM2.5浓度是136微克/立方米;2016年12月,优良天数比率是33%、提高了3.6个百分点,PM2.5浓度是111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8.4%。即,在污染最密集、强度最高的12月,2016年较2015年仍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就绝对值来看,2016年12月PM2.5浓度111微克/立方米,仍大大高于此前的2014年12月。

  就污染强度分析,2015年12月23日发布省级重污染天气红色预警时,预计德州、聊城、东营和滨州4市将连片出现1天及以上极严重污染天气,AQI在400以上、部分时段可能达到500;2016年12月30日启动省级“红警”,预计济南、德州、聊城3市将连续4天达到重度及以上污染,且出现2天以上的严重污染(AQI>300)。污染峰值存显著差异。

  但在2016年,雾和霾叠加效应明显,加重、放大了污染。就人体感受来说,主要是AQI日均值和实时监测的小时值的差异,尤其对比污染峰值时段,小时值出现“爆表”,但全天拉均后AQI“”200多是可能的。

   应急亟需精量研究  

  12月28日开始的这轮雾霾,我省派出2个组协同环保部督查组开展现场检查的同时,又派出5个省级督查组,对各市开展持续督查,截至2017年1月8日,省级共出动168人次,对182家企业进行不间断现场督查;各级环保、公安、住建等部门累计出动执法人员25071人次,检查企业23352家次,巡查工地14098家次,各地先后停产企业1932家,停工工地2953个,限产企业2152家;省教育厅、公安厅、住建厅等部门下发紧急通知,督促济南、德州、聊城等重点城市落实扬尘污染防治、机动车限行、中小学卫生防护等各项应急响应措施,加强督导检查……

  但应急减排措施到底削减了多少污染物的排放,相当于供暖季常规排放量的多少,对雾霾过程到底起到多少影响,目前仍然没有精量的计算分析。

  治霾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停产、限产、停工、限行、停课……重污染应急措施对应的,是巨大的社会成本。哪些方面的措施能最有“社会效率”、科学务实地缓解重污染过程?这些都亟需科学、理性的分析探讨。

  突破精量研究,才能因城施策、因地施治,更有效的应对雾霾、治理雾霾。

  省环保厅区域协调处副处长赵辉参与了近期重污染天气应急的全过程,他说,我省重污染天气应急的决策支撑系统正在立项过程中,希望通过网格化,拉出污染源清单、排放基数、减排措施,在此基础上实现定量分析,以此支撑、评估和实时调整应急响应措施,“如果顺利的话,2017年底能初步搭建成”。

  据了解,这样的系统,全国有,地方上河北、上海做了,浙江在准备G20杭州峰会时也做了。山东要做,除借鉴已有城市的经验外,还需注意自身特点,譬如河北的产业结构是“一钢独大”,而山东的结构较重门类齐全。

  严格应急响应措施、强化执法监管、压实应急责任……工作只要往前做,就比不做好,期待我们的研究分析能够更精细,应对的措施更精确。

    网址链接: 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70110/Articel03005M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