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环境监测不能沦为数字游戏
为什么群众感受与环境监测数据会相差甚远?日前,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给出的答案是,“行政管理部门指使监测站编造、篡改监测数据的情况时有发生”。
环境监测是环保工作的手段,最终目的是要改善环境质量,真实准确地记录监测数据是做好环保工作的基本前提,如果数据因造假“达标”而环境质量得不到改善,环境监测就成了数字游戏,没有意义。
数据造假之所以屡屡出现,原因大致有二:对排污企业来讲,数据从不达标变得“达标”,可以降低排污成本、骗取国家补贴,规避超标排污处罚等,获得的都是“真金白银”的利益;对地方政府来讲,数据代表地方形象,数据“好看”,通常意味着当地领导干部有作为,是很有面子的事情,数据不好看,则等于给自己脸上抹黑。
这些造假行为,欺骗社会公众,损害政府公信,对环境监测系统造成了极大伤害,如果任其发展,甚至会误导政府未来治理环境的决策方向。数据可以造假,但蓝天白云总不会说谎,因此考核一个地方的环保工作做得好不好,不能只看地方提供的监测数据,重点还要实地去看一看环境质量是否真的改善,问一问人民群众的感受是否满意。
值得期待的是,环保部正在酝酿查处监测数据造假方面的相关配套细则和措施,并将展开专项检查。在这一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新的环保法要求,强化执法力度,落实监督责任,比如规定中的“按日计罚”要落实到位,对违规污染企业形成强力震慑,再比如“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一定要将环境监测数据阳光化,一旦发现“篡改、伪造或者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按照规定严肃处理责任人。反思这些年环保工作所走过的弯路,用法治的方式严查数据造假无疑是最佳选择,一开始可能磕磕绊绊,但只要坚持下去,结果一定会带来惊喜变化。
报道链接: http://paper.dzwww.com/dzrbnew/dzrb/content/20150410/Articel01008M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