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论新世纪“文学新鲁军”的崛起

05.07.2015  19:37

  ◆如何让“文学新鲁军”脱颖而出,是当前山东文坛面临的最重要课题。这需要省作协等文学管理部门发挥体制功能,如在北京上海举办新鲁军推介会、重要作品研讨会、作家中长期挂职深入生活等不同的创新方式,来打造文学高峰,向国内和国际推出“文学新鲁军”代表性作家,改变目前“有山无峰”的状态,使之处于最佳传播状态和最佳创作状态,以此来铸造文学新鲁军。对于作家而言,如何实现创作转型和升级,从经验写作走出来,关注历史、现实和未来,创作新城市文学、海洋文学、新乡土文学,以此来构建作家的精神地理坐标和独特艺术风格,则是文学新鲁军必须面对的新精神挑战和艺术追求。

  □ 张丽军

  20世纪80年代,王润滋、张炜、矫健、尤凤伟、左建明、苗长水、刘玉堂、李贯通等一批有着全国影响力的山东作家,以其鲜明的齐鲁地域文化风格、独特的伦理文化精神追求和磅礴大气的丰富内涵而产生了巨大的审美影响力,被誉为“文学鲁军”。新世纪以来,张炜的《刺猬歌》、《你在高原》,赵德发的《双手合十》、《乾道坤道》等“传统文化题材三种”,刘玉堂、苗长水、尤凤伟等作家佳作不断,呈现出蓬勃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在文学鲁军的带领下,年青一代的山东作家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起步,相继产生了一批在国内文学颇具影响力和创作实力的“鲁军新锐”:如刘玉栋、刘照如、路也、王方晨、凌可新、常芳、东紫、王秀梅、艾玛、宗利华、张锐强、范玮、瓦当、王宗坤、柏祥伟、闵凡利、郝炜华、蓝强、潘维建等小说家。而80前后的刘爱玲、莫问天心、程相崧、乔洪涛、姜成娟、高阳也呈现出较好的创作势头。“文学新鲁军”的概念呼之欲出,这不仅是“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正常代际演化,而且也是对新一代山东作家在国内文坛的巨大存在所应给予的新定位。

   “文学新鲁军”的小说创作实绩

  刘玉栋是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70后实力派作家。刘玉栋的创作呈现出一种可贵多元的探索精神。《傻女苏锦》、《绿衣》、《》等作品表现出了一种先锋性、魔幻性的审美风格,并创作了《给马兰姑姑押车》、《葬马头》等一系列飘逸灵动而又意味深长的乡土文学精品,作品《我们分到了土地》获得广泛赞誉。新世纪以来,刘玉栋的长篇小说《年日如草》准确描绘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精神状态,是70后文学的新突破。

  女作家艾玛目前处于最佳创作状态,每部作品出来都获得赞誉。艾玛“涔水镇”的叙事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叙述风格。小说中关于欲望、良知、民俗、道德、法律的内心纠结无处不在,裁缝、理发匠、杀猪匠、妓女、民警等形象虽然着语不多,但极富个性。艾玛《浮生记》、《井水豆腐》等作品获得“蒲松龄短篇小说奖”等重要奖项。王秀梅近来发表的《父亲的桥》、《浮世音》等“父亲”系列小说呈现出较高的文学品质。此外,王方晨、常芳、东紫、宗利华、瓦当等作家都表现出强劲的创作势头,产生了较大影响力。80前后的小说家刘爱玲、乔洪涛和程相崧呈现出较大的文学潜力。

  (小标题)“文学新鲁军”的诗歌创作实绩

  山东是一个诗歌大省。济南诗歌群、莱芜诗歌群、临沂诗歌群、日照莒县诗歌群等都是很活跃、很有影响力的诗歌群。60、70后诗人路也、寒烟、宇向、王长征、戴小栋、王夫刚、韩宗宝、格式、柏明文、孙方杰、阿华、李林芳、东涯、高建刚、马启代、窦凤晓、田暖等都是国内颇具影响力的青年诗人。“我万里无云/我独来独往/我对一座山心悦诚服”,在这里“我不在此时此地,从未在此时此地/我跟过去的我和未来的我在一起”。这是在路也《城南哀歌》中表达对“城南”世界的感受。“我和我的老年在镜中重逢/莫非你某个眼神的暗示/白发像一场火灾在我头上蔓延”,这是女诗人寒烟的诗歌,其对诗歌意象的提炼和词语表达的选择要求很高,以“百年”的评判尺度来审视自己的创作。“时不时的,我写半首诗/我从来不打算把它们写完/一首诗/不带我去死/也不能让我以此为生/我写它干什么/一首诗/会被认识的或不相干的人拿走/被爱你的或你厌倦的人拿走/半首诗是留给自己的”。宇向的《半首诗》呈现出优雅高洁的诗歌质地和对世事人生的洞彻观察。

  如何汲取中国古典诗歌的精神意蕴,重建当代中国诗歌的精神魅力和文化品格,是王长征近年来诗歌创作的自觉追求。《习经笔记》是这一追求的艺术结晶。在《一个人的苍茫》诗集中,韩宗宝表达了一个执着于潍河大地之上的诗人发现。此外,林之云、王夫刚、戴小栋、孙方杰、尤克利、陈忠、吴永强、史质等诗人的作品也有着较大影响力。

   “文学新鲁军”的散文创作实绩

  新世纪以来,山东散文创作实绩较为突出,出现了许多国内知名的散文作家,如耿立、魏新、赵建英、陈原、简墨、王月鹏、简默、也果、宋长征、林纾英等青年散文家。作为大学中文系教授的耿立是山东青年散文家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作家,作品呈现出思想的深度。在《秋瑾:襟抱谁识?》中,耿立真挚深情书写了秋瑾及其时代同人的英雄精神气概。简墨早期的散文集《清水洗尘》呈现一种轻盈活泼的个人化性灵写作。近年来,深厚积淀的简墨创作呈现出一种井喷状态,“中国文化之美”系列著作的出版引发众多关注,呈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性阐释。

  赵建英和魏新的散文则钟情于个体情感世界的生命体验,由此出发观照历史与女性,乃至一个时代的命运。赵建英在《唯美:1984》写到了东营平原上的棉花和夜晚的纺线过程,写出了那个时代的乡村女性绵长坚韧的生命轨迹、艰涩而又无比怀念的青春岁月。纺线、染布、谢了的芦花、消失的曼陀罗、汀洲上的“无名氏”,交织成“那个消失了的时代”、我们无比怀念的童年时代,“唯美”不仅是作品集书名,更是赵建英散文的精神品格和艺术风格特色。

  “幽默、调皮、戏谑、抒情、无厘头,或许是魏新散文的艺术特色。”近年来,魏新转向对济南地域文化的散文书写。近期的《白的菜》《拉的面》、《裹的粽》、《烤的串》等作品体现了魏新的简洁质朴、接地气的新创作走向。“江非曾有句诗:‘白菜是最白的女人’,事实上,白菜也是最有才的君子,它的才华不露锋芒,不着声色,在争红斗艳的菜架上,只有白菜,安静朴实,发出玉一样的光泽。”魏新从古今关于白菜的文学描写入手,描绘出“白的菜”的品格、质地,最后回到“那些一家人菜叶一样围聚着菜心,贫穷但是快乐的美好时光”。作品自然婉转圆润,展现了一个文化学者的艺术新风范。

   “文学新鲁军”再创辉煌的思考

  从整体上看,“文学新鲁军”已经崛起于新世纪山东文坛,在国内文坛产生了较大冲击力和影响力,成为一只不可小觑的文学新力量。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山东签约作家和签约文学批评家队伍的扩大,“文学新鲁军”获得体制内外更多的支持和更多的成长助力,呈现为一种更加“长势喜人”的发展态势。但是,要真正成为像80年代文学鲁军一样赫赫有名、体现出“中国文学高度”的创作水准和国际影响力,“文学新鲁军”依然存在着不小距离。

  随着新媒体时代、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每年长篇小说新作就有4000多部出版。如何让“文学新鲁军”脱颖而出,是当前山东文坛面临的最重要课题。这需要省作协等文学管理部门发挥体制功能,如在北京上海举办新鲁军推介会、重要作品研讨会、作家中长期挂职深入生活等不同的创新方式,来打造文学高峰,向国内和国际推出“文学新鲁军”代表性作家,改变目前“有山无峰”的状态,使之处于最佳传播状态和最佳创作状态,以此来铸造文学新鲁军。对于作家而言,如何实现创作转型和升级,从经验写作走出来,关注历史、现实和未来,创作新城市文学、海洋文学、新乡土文学,以此来构建作家的精神地理坐标和独特艺术风格,则是文学新鲁军必须面对的新精神挑战和艺术追求。

  (作者张丽军,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后,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山东省签约文艺评论家,北京大学高级访问学者。迄今已出版《“样板戏”在乡土中国的接受美学研究》等著作6部。在《新华文摘》、《文学评论》等报刊发表论文15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共7项。获得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泰山文艺奖、刘勰文艺评论奖等省部级奖励7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