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莒县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
通过深入挖掘整理当地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对接,并多层次搭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莒县探索出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的好路子。
据介绍,莒县是民政部命名的千年古县,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该县通过深入挖掘利用与山东齐鲁文化并称的莒文化资源,走出一条传统文化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的新路子,使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焕发生机。
首先是深入挖掘整理当地传统文化。诞生于莒地的莒文化有上万年的根系。经过专家学者考证,莒县是我国原始文字发源地,也是古东夷族活动核心地带,在春秋时期为莒国地域。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曾在莒避难,并留下“毋忘在莒”的历史典故。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文学评论专著《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是莒县人,晚年在浮来山定林寺校对经书,寺内有近四千年树龄的天下银杏第一树。有馆藏文物2万余件的国家二级博物馆莒州博物馆。莒县境内历史遗迹有1000多处,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40项。针对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莒县本着保护开发并重的原则,专门成立了莒文化研究院,整理编撰了《莒地历史文化简明读本》、《莒地历史名人录》、《莒文化研究通讯》、《莒文化与中华文明》等系列读本,图文并茂,系统介绍莒地历史文化。并总结提炼出“包容创造、明礼尚义、崇文重学、自强奋进”的莒文化精神内涵,使莒文化得到系统深度阐发。县里还通过打造莒文化景观、莒文化公园、道德广场、文街、莒文化命名街道、莒文化元素充实旅游景点等形式,使莒地历史文化有附着载体,看有景观,读有书籍,听有故事,实现了地域文化大众化、具体化、接地气,为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对接。莒县属沂蒙革命老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王尽美、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都是莒县人。全县建国前老党员最多时达13341人,形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红色群落”。围绕追溯红色之源,莒县挖掘整理了莒地志士仁人故事,将129名建国前老党员的典型事迹汇编成《本色——百名建国前老党员事迹报告》一书,并将老党员的革命精神总结概括为“一心向党、公心为民、用心实干、清心律己、热心传承”的“本色”精神。专门设立了“本色——建国前老党员红色群落展览馆”,连同莒地历代志士仁人故事进行展览,将革命历史传统教育与当地历史文化教育相结合,使红色文化有了源头和根基,历史文化有了传承和延续,增强了文化感染力,提高了教育效果。
与此同时,该县将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仁爱、忠义、孝贤、诚信”是自古至今莒地人遵循的道德规范,莒县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相衔接,将本地历史名人代表、13名“中国好人”、15名“山东好人”(“道德模范”)故事,教人向上向善的民间传说和民风民俗,编制成图文并茂的书籍、展板、音像制品,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广泛宣传。举办了“莒文化四进一讲”活动,“四进”即莒地优秀传统文化进机关、进乡村、进校园、进企业,“一讲”即莒文化讲堂,聘请熟悉本地历史文化的老教师、老文化工作者及莒文化专家,用通俗易懂、易传易记的本地语言,讲本地历史沿革、优秀传统、历史故事,把优秀传统文化、世世代代的道德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灌注到社会各个群体,润物无声。先后举办莒文化讲堂22场,听众达1万多人次,深受干部群众欢迎。“莒文化讲堂”成为莒文化品牌,成为莒县干部群众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和道德熏陶的重要场所。
搭建践行优秀传统文化平台。在全县干部队伍中开展“读史益智、好学修身”活动,推荐干部历史读本,请历史专家和有深厚历史文化修养的党政干部分专题讲授王朝兴衰成败、为官之德、为政之道、民本思想等。在机关党员干部中开展“每日三省吾身”活动,设计制作了“每日三省吾身”功过格,分“为民、务实、清廉”三项内容,提出标准要求,由党员干部日常对照反思。组织开展“党员联户”活动,每名机关党员干部联系30户农村贫困群众,经常性地进村入户了解社情民意和民风民俗,挖掘整理当地文化,学习群众语言,找群众工作结合点,增进群众感情。在农村干部队伍中实行“议事·学习日”制度,每月25日,由乡镇干部组织农村干部学习上级政策、村级工作规范、本地历史文化、历代名人故事以及村镇史志等,并树立连续11年举办“公心文化节”、以廉孝治村的典型——全国文明村岳家村,将其做法刻成光盘向全县农村发放学习。在农村开展善行义举“四德”榜张榜活动,将遵守社会公德(爱德)、职业道德(诚德)、家庭美德(孝德)和个人品德(仁德)的本村典型张榜公示,大张旗鼓宣传,引领崇德向善的社会风气,农村村容村貌和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孝贤诚信,邻里和睦,守望相助,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