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剧院:院线模式助力高品位艺术直通基层
作为基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自选动作,近年来部分县域地区高标准建设了大剧院。建好容易用好不易。随着剧院整体完工投入使用,一些地区在剧院如何有效运营上面临着“无计可施”的尴尬境况。地处山东省中部的昌邑市(县级市),2014年起引入剧院院线管理模式运营的昌邑剧院,在提高剧院使用率、发挥剧院惠民效能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昌邑剧院是当地地标性建筑——昌邑市文化中心的组成部分,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2013年5月竣工,同年参与承办第十届中国艺术节部分展演活动。不同于个别地方“走一步看一步”的做法,昌邑市委、市政府在剧院建设期间即开始考虑后续长远使用问题。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剧院必须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而且要创造平台让社会效益发挥到最大化。”昌邑市副市长张亦明说,本着对昌邑剧院的公益性定位,昌邑经过多方考察、论证,确定加入山东省区域剧院管理院线。
山东省区域剧院管理院线由山东省现代艺术中心发起成立,旨在面向山东各级演艺剧场和剧院,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统一经营管理,进行专业化市场运作。“近年来,剧院等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如何管理和运营好这些场馆,成为摆在各地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山东省现代艺术中心主任李元说,除昌邑剧院外,目前山东省内的县级剧院没有一家纳入院线管理和运营,不仅造成大量场馆闲置,浪费了资源,又难以满足群众对高雅艺术的需求,更不利于演艺产业的整体繁荣。
昌邑剧院纳入山东省区域剧院管理院线管理运营后,当地财政给予一定资金的补贴扶持,院线负责剧院的管理和演出策划、节目引进。
6月17日至18日,淄博市五音戏剧院演出的《紫凤》亮相昌邑剧院,昌邑市民张卫国连续两晚前去观看。“第一场是自己去看,感觉非常震撼。后来家人想去看,又去了第二次。”张卫国说,在县城能看到高质量的演出,票价才30元钱,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记者走访发现,就是张卫国口中的“想都不敢想”,如今已成为昌邑市民文化生活的新常态。昌邑籍网友“毛毛”表示,剧院演出都比较正规,节目很有意义,传播正能量;市民姜全伟说,非常感谢剧院为民众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大餐,让艺术爱好者在本地就能欣赏到高雅艺术,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市民寇冬梅则用4个“一流”形容昌邑剧院:一流的服务、一流的环境、一流的舞台、一流的设备。
昌邑剧院提供的数据显示,剧院2014年12月30日首演至2015年12月30日,共组织举办自营演出60场,公益演出(活动)20场。自营演出中A类演出13场,B类演出25场,C类演出23场,包括演奏音乐会、舞剧、儿童剧等多种演出类型。一批国内外知名艺术团体、艺术家纷纷走上昌邑剧院的舞台,高水平的艺术演出为昌邑市民献上了丰盛的艺术大餐,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营造了浓郁的高雅艺术氛围。
为引导更多的市民走进剧院,昌邑剧院还实行了“高品质、低票价”的方针。昌邑剧院总经理侯佳介绍,目前剧院全年平均票价不超过70元。在今年5月推出的“惠民演出季”中,剧院更以最低10元的惠民票价向广大昌邑市民敞开了艺术大门。
在市民充分肯定的背后,是山东省区域剧院管理院线制定的科学管理模式。
“演出市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同一场演出可以在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段重复上演。”李元说,山东省区域剧院管理院线以省内县级以上各级各类公共剧场(院)为基本架构,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统一采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目标管理,院线市场化经营、自负盈亏,节目资源共享、利益共同”的运营模式,推动剧院管理和技术标准化规范化,带来了剧目资源共享、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的利好。
通过省际、国际的紧密合作,昌邑剧院在优秀剧目的“引进来”和“推出去”上拓宽渠道,通过批量采购、统一宣传、成本分摊,达到了降低票价和演出数量、质量双提升的目的。
做好剧院内容运营的同时,昌邑剧院还与当地企业、学校、培训机构等单位达成了合作共识。侯佳介绍,在与各单位合作中,山东省区域剧院管理院线一方面满足当地不同单位的观赏、演出定制以及宣传推广、场地使用等功能性需求;另一方面还加强与当地文化团体、商业组织的合作,联合发起商业展会、文化展览等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剧院的市场价值。
张亦明认为,省级剧院管理院线的引进,贯通了高层次、高品位的艺术直接连接基层的渠道,为提高昌邑及周边基层地区的文化艺术水平提供保障。
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赵迎芳则认为,不同层次、范围、规模的演出联盟或是剧院联盟,是近年出现在我国演出市场中的新生事物,是在当今的体制改革背景下,各类演出机构和剧院场“抱团取暖,打组合拳”的组织化运营的积极尝试,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演艺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中国演艺业走向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