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韩国2200吨大蒜遭退"暴露哪些问题

15.02.2015  11:46

  “质量和程序,恰恰是最值得汲取的教训。”针对这一事件,山东社科院国际经济专家顾春太认为,贸易摩擦很大程度上和贸易保护政策有关,但质量不过关是可以被拿捏的最大命门。

  顾春太告诉记者,韩国在进口食品政策方面,一直都秉持保守谨慎的态度。质量不过关、生产方式传统、管理标准不严、农民的卫生和安全意识比较淡薄,“成了韩国在进口时挑三拣四的好借口”,但是,不管进口国是出于什么动机“为难”出口方,只要质量过硬,就不会被捏住命门。

  此外,不熟悉外贸流程,也会导致在很多环节上缺乏风险防范意识。顾春太梳理发现,在此次事件中,三位蒜农多是第一次做外贸,没有任何经验。而大蒜出口贸易,涉及到大蒜生产、加工、包装、贮运和出口贸易等各个环节,是一项系统工程。

  在这些复杂的环节中,蒜农能搞清楚的,只有“中国产地加工”这一项。其余的环节,要全权委托韩方的代理公司。标书内容原本多达40多页,结果韩方代理公司只翻译了他们认为的“重要信息”,导致蒜农甚至连大蒜到釜山港后要再次检测都不知道。

  “熟悉程序的最大作用,是可以搞清楚有哪些不可控因素,包括质量抽检方式、贸易保护政策、行情变化等,以及时作出预判和应对。”顾春太表示,国际贸易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在此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有可能导致重大的损失。

  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方面,省贸促会法律部副部长马光伟则建议,由于这一事件是一般的商业合同纠纷,所以必须按照国际商业合同纠纷的处理方式进行,而解决这一纠纷的关键在于明确合同双方的责权,以合同内容为协调纠纷的根据。

  他同时建议,蒜农应该更多采用调解、敦促履约、仲裁等灵活、高效、双方都能接受的且国际通行的纠纷解决方式,尽量避免激化矛盾,例如,中韩间已经建成的诸如中韩商事争议调解中心等涉外法律渠道,更多发挥境外商会的作用。

  除此之外,马光伟表示,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中,农民受法律知识、外贸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导致接受不公平条款等情况时有发生,企业应强化国际贸易风险和规则意识。建议加大对企业的培训和引导力度,规范贸易流程,办理完备单据,留存有力证据,提升国际贸易经营能力,预防和避免出现国际贸易纠纷。(来源:大众日报)

  原标题【 "中国出口韩国2200吨大蒜遭退"暴露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