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璜: 摄影作品已成为金融资产在社会上运作

09.06.2015  20:09

   中国山东网6月9日讯 (记者 董理)还在以为只有字画、瓷器、古玩这些艺术品才有收藏价值?这样的想法早就out了。现在的收藏者已经渐渐地把目光转向了摄影艺术作品,用新华社高级编辑、华辰影像顾问曾璜的话说,“摄影作品已经作为金融资产在社会上运作了”。

  9日上午,在由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山东网承办的“飞越齐鲁——山东图片库发展研讨会暨签约摄影师侯贺良摄影作品展”的研讨会上,曾璜就互联网+背景下摄影作为金融资产的机遇与广大摄影师、摄影爱好者进行了交流与分享。

  影像艺术品收藏、拍卖价值潜力大

  早在上个世纪,摄影作品就已经参与到了艺术品拍卖的行列中。1971年,苏富比在伦敦举行首场影像艺术品专场拍卖会,摄影作品的投资价值渐渐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收藏家的关注与认同。

  在曾璜看来,摄影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传播形态,也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形态。影像艺术品收藏、拍卖这一概念,舶来中国不过十几年。“中国影像艺术品的拍卖是从2006年开始被公众所关注,在过去这几年,都是成稳定的上升的趋势。2007年全国的影像拍卖大约在3000万元,2014年已经近1亿元,全国已经有近20家拍卖行涉及到影像艺术品的交易。”对于影像艺术品拍卖市场,曾璜十分看好。

  “虽然现在摄影作品的收藏还比不过字画、瓷器等,但以发展的眼光看,未来肯定会超越。如果你现在开始收藏摄影作品,那你收藏的就是摄影界的王羲之、唐伯虎、郑板桥。”曾璜表示,艺术品已经成为继股票和房地产之后的第三个投资渠道,近几年收藏市场出现了影像艺术品作为金融资产的发展趋势。

  影像艺术品增值空间大

  为什么影像艺术品的收藏前景如此之好?曾璜认为这源于影像艺术品作为金融资产的3个主要特点——复数真迹、价格洼地和杠杆作用大。

  所谓复数真迹,指的是一幅影像艺术品可能会有10版或30版,每版都是原作,都是真迹。曾璜分析,如此一来,影像艺术品作为金融产品的杠杆作用是很大的。“一张照片增值10%,而可能增加的总金额数就是10倍、30倍。”

  “目前中国摄影史上重要的影像艺术品的价格,大多低于万元,还处在价格远远低于价值的阶段,有很大的升值空间,是投资和投机的价格洼地。”曾璜说。

  收藏影像艺术品门槛低、收益大

  据统计,目前国内在建和筹建的摄影博物馆有10多个,此外还有很多专业的博物馆,如园林博物馆、航运博物馆、海事博物馆等,都有收藏摄影作品的需求,保守估计全国有100个以上的机构收藏影像作品。

  曾璜介绍,因为采购影像艺术品门槛较低,1000万元便可以收藏很多国家博物馆级、甚至国际级的高品质原作,越来越多的私人美术馆已经开始依靠收藏摄影作品吸引人们关注。

  淄博的云志艺术馆便是曾璜口中的典型事例。2014年5月1日开馆的云志艺术馆占地2亩,因为淄博市政府文化相关政策的优惠,仅土地成本就少花了200万元。开馆时举办的第一个展览是《当代中国著名摄影艺术家风光摄影精品展》,展出了18位风光摄影家180幅摄影作品。随后,云志艺术馆便在北京拍卖市场购买了一批摄影原作,收藏的总费用大约100万元,就成为了山东最重要的影像艺术品收藏机构。投资人还在艺术馆里设立会所,将企业搬入艺术馆,完成了从工贸产品向文化产品的转向,自己也从商人转变成了文化人,从摄影爱好者成为了影像艺术品藏家。

  “这种模式,在还没有摄影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地级市都可以复制,甚至有些县和镇也都可以开始使用。”曾璜说,通过运作成熟的商业模式,摄影人、画廊、投资机构和藏家都有可能获得更大的经济回报。

上半年山东外贸三大指标跑赢全国 本外币两指标创新高
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今天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总值实现1.山东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