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最小学校坚守深山!俩老师既当老师又做父母
牟庄联小两位老师守护着7个孩子。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洋 摄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干净整洁的院落里,不时传来朗朗读书声,与院外柿子树上橙黄的果实相映成趣。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北牟村的牟庄联小是淄博最小的乡村教学点,方圆五里四个村子的适龄儿童将在这里读完小学一、二年级的课程,学校一共2名教师、7名学生。
一年级的6个学生正在上课。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洋 摄
学校虽小五脏俱全 两名教师教学全能
三层高的小楼,楼前是光滑的塑胶操场,设备齐全的体育健身器材错落有致,乍一看像是城市里的社区广场。在二楼的两间相邻教室,一间的门上挂着一年级的牌子,另外一间则是二年级,这就是藏在大山深处的牟庄联小。
在二年级,王开忠老师给唯一的学生上课。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洋 摄
已经在这里教学31年的太和镇中心小学副校长王开忠,目前也是这处教学点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这处教学点现在只剩下两个年级总共七个学生,他负责二年级的教学,而另一位在教学点坚守了17年的教师陈标聚负责一年级的教学。
王开忠告诉记者,这里虽然只是教学点,但是所有课程进度都要与镇上的小学同步,所以他们要掌握七门小学必修课程。“语文、数学还好,我们毕竟教了这么多年书,怎么都不能把孩子教错了,但像音乐、美术、思想品德这类课程,自己还做不到的,也只能借助电脑和图书为孩子提供学习机会。”
提起牟庄联小建校的历史,王开忠回忆,早在1972年兴修太河水库的时候,为了满足附近四个村孩子们的上学问题,这所学校就建立起来,那时还是土坯平房。当时学校除了小学外,还有中学,生源人数最多的时候能达到500多人。王开忠告诉记者,“到了1986年,中学开始往镇上迁,就只剩下小学还留在这里,那时的学生最多也有近200人,一个年级一个班,每个班接近40人,老师也有十几个。”
从1998年开始,小学部也开始陆续搬到镇上,直到2006年,四、五年级已经全部搬完,这里也成为了一处仅有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教学点。在这期间,学生们从土坯房搬进了现在的三层小楼。由于今年学校没有二年级的学生升入三年级,因此从今年九月开始,学校只剩下一、二两个年级了。王开忠说,“因为之前这里也曾是完全小学,各项配套设施相对也完善,我们只需要定期翻新和维护,就能满足孩子们日常的学习需求。为了让附近四个村的孩子们能够就近上学,这个最小的教学点只要有生源就会继续保留。”
为孩子能就近上学 教学点一直保留
由于距离镇中心小学的路程远达11公里,骑摩托车往返也需要一个多小时,而牟庄联小地处深山,每到雨雪天,崎岖的山路就更加难走,近几年,唯一一辆通行的公交也停运了,所以要去镇中心小学就读的孩子每周只有一次乘校车往返的机会。王开忠告诉记者,“村里的孩子们家庭条件有限,他们的父母大多在镇上或更远的地方打工,有的只能两三天回一次家,孩子们基本都是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虽然中心小学提供了免费住宿,但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们来说,自理能力各方面都无法满足住校条件,如果一、二年级合并到镇上,对这些家庭来说,接送孩子非常困难。这也是办学点不再合并的原因。”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在牟庄联小内,三层高的教学楼全部粉刷一新,干净的白色和充满活力的橘黄色围绕在小楼四周。王开忠告诉记者,“虽然学生少,但也要把最好的精神面貌展现给孩子们。所以新生入学前,我们重新粉刷了墙面和重修了厕所,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与一年级的教室相比,二年级的教室里显得更加安静。透过门窗记者看到,讲台上有一张大大的讲桌和可推拉的黑板,讲台下,却只有一套桌椅。王开忠告诉记者,“二年级仅有的一名学生叫翟善好,他的父母都在镇上打工,每天早出晚归,因为我们住在一个村,所以平时我既要教他读书,还要承担起接送他的义务。”
资料图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附近四个村子到教学点的距离并不近,所以除了北牟村的三个学生外,西南牟村、方山村以及西太河村的学生都是带着午饭来上学。饭菜凉了,老师就用教室后排准备的电热锅烧水热菜。中午午休的时候,学生们则在老师为他们铺设的小床上休息。
今年读一年级的双胞胎姐妹王俊淞、王俊淇平时都带着爷爷奶奶准备的午餐在学校里吃饭,当记者问她们中午吃了什么时,王俊淞告诉记者,“一个馒头、一个鸡蛋,还有王老师给我们带的煎饼和菜。”在这里,既要当老师,又要做父母,对王开忠和陈标聚来说,这样的身份让他们对孩子们增添了更多期望和牵挂。
学校虽小教学不差 有孩子考全镇第一
“虽然孩子不多,但是他们个个都很好学,像二年级的翟善好在去年的期中和期末考试中都考得了全镇第一。”在提起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时,王开忠面露喜色,七名学生成绩上分不出明显距离,学习上能做到相互督促,扎实的学习态度让老师们深感欣慰。而一想到这处教学点的未来,王开忠却不由得叹了一口气。他告诉记者,还有一年半的时间,陈标聚老师就要退休了,再过五年,他也将离开教育舞台。而村里一定还会有一批这样的孩子等待着上学。
“因为这里地处大山,许多年轻人都愿意往外走,但凡条件稍好点的家庭都会想尽办法让孩子去城里读书,所以留下的这些孩子家里的情况都不会太好。”采访中王开忠向记者透露,现在,四个村唯一的一个幼儿园里就有等待明年入学的两个孩子,“我们既然还能为他们提供基础教育,就要想办法把这里坚守下去。”
“保留教学点其实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为了孩子们能就近入学。”采访中,淄博市淄川区教育体育局基教科张科长表示,近年来,按照国家和省市的相关规定,学校需根据实际情况,在自然生源不存在等情况下,上报相关部门得到批准才能进行合并或撤销。根据实地调研,这处教学点有它必然存在的原因。张科长告诉记者,“牟庄联小周边的四个村子距离镇中心小学较远,抛开教学成本等因素,我们要首先考虑孩子们的入学问题,就近入学是最佳的选择。而从安全方面考虑,一、二年级的学生年龄相对太小,不论是走读还是住校,家长和学校都不能做到完全放心。”
采访最后,王开忠告诉记者,从最初建校到现在,已经有44年的历程,这期间,像他们一样坚守在教育一线的老师退休了一批又一批,可学生还在,学校也在。现在,走在村中,仍有不少村民询问,“学校再过几年还有没有了?”“我家小孙子四岁了,到了上学的时候还能不能在这里上?”遇到这些疑问时,王开忠和陈标聚都会肯定地答复,“只要有学生,我们教学点就要一直办下去。”(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源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