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依法保护民间金融创新 打击非法集资犯罪
最高人民法院24日公布的一则通知明确,依法支持民营企业多渠道融资,正确认定新型担保合同的法律效力,依法保护民间金融创新,依法打击非法集资犯罪。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依法审理和执行民事商事案件,保障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通知》,冀为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提供司法保障。这则3000余字的《通知》,共分8条,对涉民间投资民事商事案件审理和执行的理念和原则进行了全面规范。
在“依法妥善审理融资纠纷案件”方面,上述《通知》明确:依法审理涉及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金融借款、融资租赁、民间借贷等案件,依法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多渠道融资。
同时,根据物权法定原则的最新发展,正确认定新型担保合同的法律效力,助力提升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融资担保能力。
此外,正确理解和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在统一规范的金融体制改革范围内,依法保护民间金融创新,促进民间资本的市场化有序流动,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通知》还明确,严格执行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标准,对商业银行、典当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以利息以外的不合理收费变相收取的高息不予支持。
“要区分正常的借贷行为与利用借贷资金从事违法犯罪的行为,既要依法打击和处理非法集资犯罪,又要保护合法的借贷行为,依法维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通知》进一步明确,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有高利率导致的洗钱、暴力追债、恶意追债等犯罪嫌疑的,要及时将相关材料移交公安机关,推动形成合法有序的民间借贷市场。
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注意到,除了融资纠纷,最高法公布的上述《通知》还对合同纠纷、权益纠纷、劳动纠纷等类型案件予以明确。
在“依法妥善审理合同纠纷案件”方面,《通知》明确,及时审理与民间投资相关的买卖、借款、建筑、加工承揽等合同纠纷案件,正确划分当事人合同责任,保护各类投资主体的合法权利。
在“依法妥善审理权益纠纷案件”方面,《通知》明确,对产权有争议的挂靠企业,要在认真查明投资事实的基础上明确所有权,防止非法侵占非公有制经济主体财产。
在“依法妥善审理劳动纠纷案件”方面,《通知》明确,对暂时存在资金困难但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尽量通过和解、调解等方式,鼓励劳动者与企业共渡难关;对因产能过剩被倒逼退出市场的企业,要防止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权益的恶意侵害,加大审判和财产保全、先予执行力度,最大限度保护劳动者权益;对地区、行业影响较大的产业结构调整,要提前制定劳动争议处置预案,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协同联动机制和纠纷化解合力。
此外,上述《通知》还提到,要依法审慎采取强制措施,保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具体措施包括:在采取财产保全和查封、扣押、冻结、拘留等强制执行措施时,要注意考量非公有制经济主体规模相对较小、抗风险能力相对较低的客观实际,对因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产业政策调整所引起的涉诉纠纷或者因生产经营出现暂时性困难无法及时履行债务的被执行人,严格把握财产保全、证据保全的适用条件,依法慎用拘留、查封、冻结等强制措施,尽量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可能造成的不当影响。
这则《通知》进一步明确,确需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的,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尽可能为企业预留必要的流动资产和往来账户,最大限度降低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利影响。
作者:马学玲 编辑:温伟伟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