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15年2月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通报
一、全省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情况
2月份,全省无甲类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全省报告乙类法定传染病16种共9676例,死亡14例;报告发病数较1月下降21.31%,较去年同月下降2.80%。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病数上升的传染病共7种,分别是麻疹、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猩红热、布鲁氏菌病;发病数下降的传染病共7种,分别是病毒性肝炎、出血热、痢疾、肺结核、淋病、梅毒、疟疾;发病数持平的传染病共2种,分别是艾滋病、伤寒+副伤寒。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分别是乙型肝炎(4 050例)、肺结核(2 495例)、梅毒(873例)、麻疹(517例)、猩红热(346例),以上5种传染病占本月乙类传染病总数的85.58%。报告死亡病例的病种分别是肺结核6例,狂犬病4例,艾滋病2例,麻疹和乙型肝炎各1例。
2月份,全省报告丙类法定传染病8种共4738例,报告发病数较1月下降32.66%,较去年同月上升7.80%。报告发病数居前3位的病种分别是其他感染性腹泻病3 025例、流行性感冒667例、手足口病544例,以上3种传染病占本月丙类传染病总数的89.40%。本月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3 025例,较1月(4 291例)下降29.50%,较去年同月(2 279例)下降32.73%。本月报告流行性感冒667例,较1月(1 049例)下降36.42%,较去年同月(742例)下降10.11%。
二、 防病信息提示
冬去春来,天气逐渐转暖,呼吸道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百日咳等的发病情况呈现上升趋势,需要引起公众注意,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家中体弱及年幼者发病。
(一)麻疹
麻疹病毒大量存在于发病初期病人的口、鼻、眼、咽分泌物及痰、尿、血中,通过病人打喷嚏、咳嗽等途径将病毒排出体外,并悬浮于空气中,形成“麻疹病毒气溶胶”。易感者吸入后即可形成呼吸道感染,也可伴随眼结膜感染。除主要经空气飞沫直接传播外,麻疹病毒也可经接触被污染的生活用品,在短时间短距离起到传播作用,引起感染。麻疹的预防措施如下:
1、控制传染源。对患者要坚持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若有合并症及时送医院治疗。病人隔离至发疹后5天,如有合并症时应延长10天。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卫生宣传,做到“三晒一开”,即晒被褥、晒衣物、人常晒太阳、开窗换气,室内保持清洁,空气流通,避免人群集会,尽量不到公共场所。
3、保护易感人群。对有密切接触史的易感儿应医学观察21天,并在接触后及早进行应急麻疹疫苗接种。对体弱年幼的易感儿童,可采用被动免疫的措施,注射丙种球蛋白,一般认为接触病人5日内应用足量注射,可完全保护避免发病,即使5日后注射或注射用量不足,也可达到减轻症状的效果。
4、按国家计划免疫及时接种麻疹疫苗。
(二)猩红热
猩红热为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潜伏期为2~12天,多数为2~5天,起病多急骤,以发热、咽峡炎和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
目前预防猩红热尚无疫苗,预防应重点控制感染散播。
1、管理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隔离6~7天,当儿童机构或新兵单位发现病人后,应予检疫至最后一个病人发病满1周为止,咽试子培养持续阳性者应延长隔离期。
2、切断传播途径。流行期间 ,小儿应避免到公共场所,住房应注意通风,对可疑猩红热,咽峡炎患者及带菌者,都应给予隔离治疗。
3、保护易感者。对儿童机构、部队或其它有必要的集体,可酌情采用药物预防,如用苄星青霉素,儿童60~90万μ,成人120万μ,可保护30天,或磺胺嘧啶每天1克或周效碘胺每周0.5克。
(三)百日咳
百日咳是百日咳杆菌引起的小儿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末伴有特殊的吸气吼声,病程较长,可达数周甚至3个月左右,故有百日咳之称。幼婴患本病时易有窒息、肺炎、脑病等并发症,病死率高。其预防措施除按时接种疫苗之外,重点要做好患儿的治疗、保护、隔离:
1、对小儿百日咳患者严格执行呼吸道隔离。隔离期自起病开始,为期40天,密切接触的易感儿(特别在集体机构中)需检疫21天。成人患者需注意避免接触小儿。疫源地只需通风换气。
2、做好护理。为百日咳患儿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室内应有充足的阳光,同时要保持空气流通,尽量减少烟尘等有害物质的刺激。
3、患儿应卧床休息,保持良好心境,少让其哭闹;饮食方面应强调富有营养,少量多餐,同时应增强小儿百日咳患儿的体质。
4、对于明确为小儿百日咳的患儿,可以选用红霉素、罗红霉素或氨苄青霉素等抗感染治疗,疗程一般用7~1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