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聚
随着假期的结束,许多返乡过年的“上班族”、学生大军又将离开家、离开父母,踏上外出谋生、求学的征程。这样的离别在我们身边陆续上演,有不舍和伤感,也有温暖和感动。
近日,一张离别主题的照片在微信朋友圈迅速扩散。照片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妈妈把身子探进车子里,笑容慈祥,专注地看着车里的人,眼神里透着无限留恋,只是额头深刻的皱纹和斑驳的脸庞,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无情。
“儿行千里母担忧……爸爸妈妈,儿子多想再听听你们的‘唠叨’啊!离别时我们彼此外表都装着欢笑,内心却有太多的无奈和不舍,相互怀揣着泪水挥手道别,期待下次再相聚。”发微信者的这番话,引发了网友的共鸣。
网友“Hi大白白白兔子”:离家总是最凄美的道别,每每看到父母临别时的唠叨和叮嘱,我总觉得自己还是他们那个怀里长不大的宝。
网友“鸳鸯袖里握兵符”:家,是最厚实的温暖;母亲,是最温情的依靠。
网友“大海5995162185”:看到照片我流泪了,虽然我父母已过世,但我常常想起他们。世上的父母都一样,他们的心里永远牵挂的是自己的孩子。愿天下父母永远身体健康。
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聚
父母的衰老和孤独,让远行的我们有千般不舍。然而即便如此,很多人依然选择了别离。
有媒体评论说,节后返乡离别,无需悲情解读。笔者赞同这样的观点,因为离别的现实背景并非是悲情,而是每个个体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为了让自己和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
正如网友“本璐就是萌”所期待的,“现在我的小目标就是把工作做的更稳定,然后在这里买套房给爸妈,让他们和我一起,再也不分开”。
对于部分人来说,离开年迈的父母、稚嫩的孩子,到远方打拼,不是不爱,而是太爱了。想让父母活得更体面,也希望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未来,他们为此放弃相守,选择背井离乡,一年又一年重复着这样的相聚和离别。离别对于他们来说,不过是为了更好的相聚。
别忘了“常回家看看”
有专家称节后很多老人会患上先焦虑、后抑郁的“分离综合征”。与年轻人的“节后综合征”相比,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的“分离综合征”更需引起重视。
在当今社会,要求孩子们“父母在、不远游”已不现实。要从根本上缓解“分离综合征”,最好的办法是双管齐下。一是外部力量的帮助,包括国家、社会力量及子女的共同努力。比如,把重阳节设为法定节日,大力发展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养老体系等。二是老人和子女的自我调节。比如,老年人可以多参加户外和社交活动,走出相对封闭的生活空间,提高自身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子女多和老人沟通,常回家看看,平时多给老人打电话、发视频、照片等。
有一种爱,叫打开行李箱
此刻,有多少人的母亲正将自家制作的腊肉、香肠、果酱等都装进了孩子的行李箱中。而厨房里,父亲正在为即将启程的孩子做最爱吃的饭菜。每当这时,总希望时光慢点流逝,父母慢些老去。
但最终还是要离别,去遥远的地方打拼。那里有年轻人追逐的理想,而理想中的画面中必然有被幸福包围的父母。
编辑:温伟伟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