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信号灯第127期:清明将至 节地生态安葬离我们还有多远?
市民在进行花坛葬
让人们改变传统的殉葬观念,接受节地生态安葬,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中国山东网3月31日讯 (记者 马文文 杜典 刘自锐)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入土为安”不仅是一种习俗,更寄托了对故人的无限哀思。近年来,殡葬市场乱象层出,不断上涨的墓地价格让人们感叹“死不起”。同时,节地生态安葬,作为一种新型的丧葬方式,既是对绿色发展的考量,也是对“厚养薄葬”的孝义回归。针对这一话题,中国山东网记者对市民、专家以及民政局等进行了调查采访。
年轻人对生态安葬认知度低原因是“我还小”
临近清明节,中国山东网记者以“关于节地生态安葬接受程度”为题随机对100位市民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1岁至65岁年龄段的市民对节地生态安葬的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最高,20岁至30岁和65岁以上年龄段的市民对“丧葬”比较避讳。
参与本次的调查的市民有半数年龄处于20岁-30岁,31岁-50岁的受访者占比为13.6%,51岁-65岁以及65岁以上的占比均为18.1%。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年轻人对“丧葬”话题避而不谈,近两成年轻人不愿意参加问卷调查。参加问卷调查的大部分年轻人表示没听说过节地生态安葬,只有一小部分人表示“听说过但并不了解”。“我还小,还没考虑过这些事情”是记者收到次数最多的回复。另外,在丧葬形式接受程度方面,20岁至30岁年龄段的市民更倾向于选择传统安葬方式和花葬。
由此可见,年轻人对生态安葬的认知度普遍偏低,要转变他们的观念仍任重道远。
此外,65岁以上的受访者对“丧葬”话题十分避讳,不愿多谈。其中,大部分人表示以后会听孩子的意见。
超三成受访者“没听说过”生态葬花葬接受度最高
值得一提的是,受访者中,有超过三成的人表示“没听说过”节地生态安葬,62%的受访者第一次听说节地生态安葬是通过看新闻、看电视,另外有7%的人获知途径为“周围人告知”,没有人从学校课堂上这一途径获知节地生态葬有关信息。
记者调查发现,尽管七成受访者听说过节地生态葬,但对大部分人而言,传统安葬方式仍然占据主流。在对“您能接受哪种丧葬方式”的回答中,80%的受访者选择了“传统安葬方式”,在众多生态葬中,花葬的接受度最高(65%),然后依次为海葬(52%)、树葬(30%)、天葬(10%)。
对于即将退休或者已经退休的50岁至70岁年龄段的市民而言,葬礼只是一种形式。其中,近九成的人听说过“节地生态安葬”,并且特别支持这种新型丧葬方式。通过电视或者参加这种形式的葬礼是他们了解节地生态安葬方式的主要途径。
“现在我们的心态都放开了,怎样安葬都可以,花葬、海葬、树葬这些丧葬方式多好啊,又节约土地又环保。”一位63岁的受访者说,当下城市用地紧张,实行“节地生态安葬”是大势所趋。
“我以前对这些新型的丧葬方式还不是很接受,自从有一次去青岛参加了公益海葬活动,知道了海葬的全过程,我就转变了看法。”另一位65岁的受访者告诉记者,他以前不支持是因为对“节地生态安葬”不了解,“任何新兴事物的推广都建立在人们的了解基础上,所以要想让人们接受首先还得让他们了解。”
让生命回归自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清明节人们以各种方式缅怀先人,悼念逝者、寄托哀思。同时,为推进殡葬改革,树立文明新风,各地区都在倡导移风易俗,不断推进生态殡葬改革。记者就生态殡葬改革有关问题采访了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安葬骨灰占用了大量土地,随着城市高楼大厦的崛起导致土地资源短缺。”王忠武告诉记者,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不断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不管是土葬还是火葬,都不是唯一的选择,现在有鲜花葬、草坪葬、树葬、海葬等文明、环保、低碳的方式处理骨灰。
王忠武认为,受传统殡葬习俗的影响,实施生态安葬还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为推动市民选择生态安葬,还需有关部门进行多方面的宣传推广,帮助人们树立与时俱进的殡葬观念,然后慢慢地改变人们的传统安葬理念。
对此,王忠武建议,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尽快出台奖励、规范等细则,推动人们的思想观念从土葬转向生态安葬,这就要求严格落实殡葬服务标准,优化服务流程,能够实实在在地为市民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
“随着土地的日益减少,人类对土地的需求量也在扩大,倡导生态安葬占地面积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具有环保、节能和成本低等特点,推行生态安葬是能够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让生命回归自然,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年均火化60万具尸体 山东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刚起步
近年来,殡葬市场乱象层出,不断上涨的墓地价格让人们感叹“死不起”。济南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谢俊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代化的绿色殡葬方式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但受传统观念为首的诸多因素影响,推行中仍存在不小的阻力。
“山东省每年平均火化尸体近60万具,约占全国火化总量的十分之一,传统的墓地安葬方式,日益凸显占用土地、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等弊端。”谢俊利表示,山东省虽然对节地生态安葬做了积极努力,但从总体上看,节地生态安葬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
谢俊利表示,政府一方面要设计好葬式葬法,为群众治丧提供好选择。另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扶植,比如北京市把海葬补助提高到4000元,还建立纪念碑,每年清明举行公祭。
记者了解到,就济南而言,采取海葬的方式每具骨灰要缴纳1800元,包括骨灰坛、骨灰处理装坛保存、骨灰运送至青岛、公祭仪式及上船撒散的费用等,不含参加人员食宿及来往交通费用。济南市对本市户籍居民参加骨灰海葬活动每具骨灰补贴为700元。
谢俊利认为,用经济手段大力推行节地生态葬有百利而无一害,尤其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耕地问题越来越严峻的当下,显得更加迫切。政府部门需要在政策优惠方面给予更大力度的扶持,可以给予推行节地生态葬的逝者家属经济上的补助。这样不仅能够减轻逝者家属经济负担,有利于推行节地生态葬,还能净化殡葬市场乱象。
从无人问津到逐渐接受 生态葬渐升温
“济南自2012年开始宣传引导生态安葬工作以来,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慢慢接受这种殡葬方式,参加的人数也逐年增多,报名海葬的人数由最初的20多人到去年已经达到70多人,今年100个名额已经报满。”谢俊利表示,清明节将至,现在各大殡仪馆前去咨询生态葬的人比以前多了很多,其中既有老人,也有年轻人,这说明人们的殡葬观念还是在慢慢变化的。虽然选择的人数还是比较少,但这也是一种进步。
谢俊利指出,在推行节地生态葬的同时,也要设计好葬式葬法,如向纪念碑敬献花篮、宣读公祭祭文、家属代表致辞、放飞平安鸽、家属向纪念碑敬献鲜花等等,这些活动内容隆重而雅致,具体而洁净。在满足了人们思念逝者的意愿之后,相信接受节地生态葬的人会越来越多。
结语:
自古以来“入土为安”传统思想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人死后埋入土中,死者方得安息,生者方觉心安。让人们选择绿色殡葬需要一个过程,不宜操之过急,这需通过有关部门进行多方面的宣传推广,帮助人们树立与时俱进的殡葬观念,然后慢慢地去改变传统的安葬理念。
编辑:王翼莉 责任编辑:胡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