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利用地开发“粮满仓”
“三夏”期间,在东营市河口区新户镇未利用土地项目区,一台台收割机伸展出3米多宽的手臂,往返穿梭于麦田里,欢快地“吞吃”着成熟的麦穗,饱满的麦粒从收割机上的一个仓口倾泻而出,一袋袋麦子很快堆满了运粮的卡车。
在收割现场,东营裕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老板薛峰告诉记者,他们共流转了新户镇两万多亩土地,今年种了5000多亩小麦,经过盐碱地改良,亩产量比上一年有所提高。
2011年,新户镇启动实施13.5万亩未利用地土地开发项目,总投资4.7亿元,涉及56个行政村。目前项目已全部竣工,共新增耕地3.5万亩。
按照“产业化、园区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思路,新户镇引导鼓励将农村土地进行合理有效的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截至目前,共有9家农业企业、3家家庭农场、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相继落户项目区,完成土地流转7.5万亩。
通过多种技术改良盐碱,将未利用土地变成良田,但农田归根还是要农民来种。在南楼村,村里将原先的2000亩耕地以及600亩未利用地流转给了裕丰公司,部分失地村民也成了公司的打工一族。晚上7点,村民王加平一腿泥巴回到家,“已经给裕丰公司浇四五天地了,工具自己提供,浇一亩地给25元,去了油钱一天能挣100元。”王加平之前有两亩棉花地,按一亩地产四百斤棉花,一斤棉花三块钱算,忙活一年还没几个钱,现在他可以为裕丰公司打工,也可以外出找活干,日子比以前宽松了许多。
集中流转土地使其向农产品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和种植养殖能手、大户集中,推动了生态农业、林业开发、特种养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农林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数千农民离开土地走进企业变身“打工族”,成了“双栖”农民,带动了农户增收致富。
土地流转也为利用地一体化经营提供了发展空间。正邦生态农业产业园投资16.48亿元,建设种猪场4个,年出栏种猪10万头,商品猪场6个,年出栏生猪90万头,有约2万亩现代种植基地,配套建设了生猪屠宰加工场、饲料加工场等项目。裕丰高效生态农业观光园,概算投资22700万元,建设集生态旅游、无公害蔬菜及深加工于一体的高效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宏远生态种植园区2014年投资6000万元,种植珍特苗木3000亩、10万头生猪养殖、油菜等作物3000亩。
像正邦、裕丰、宏远大公司一样,时下,一大批实力公司纷纷看中新户镇这片“风水宝地”,总投资15.2亿元的澳亚第三牧场、青岛海瑞特高效生态农业观光园项目等洽谈推进之中。昔日不毛的盐碱荒地正变身沃野良田。(农村大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