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艺华厅长在《中国水利》杂志发表署名文章《山东农业节水发展思路及路径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省水利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两手发力,系统治理”新时期治水方针,立足省情水情,紧紧扭住农业节水这个重点,坚持问题导向,破解体制机制难题,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转思路、重实效,系统总结农业节水发展经验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鉴于山东“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省情,要实现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保障粮食安全,必须高度重视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大力发展农业节水。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和水利部大力支持下,全省各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致力于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连续13年实现农业增产增效不增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05年0.6提高到0.6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我省以占全国1.08%的水资源,灌溉了占全国5.56%的耕地,养育了占全国7.16%的人口,生产了占全国7.57%的粮食。
1.坚持系统治理,把过去的“望天收”发展成为水浇田
按照集中治理、规模治理、彻底治理的原则,以小农水重点县和“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水源配置、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检查验收,集中连片建设农田灌排工程。沿黄粮食主产区全面推行渠道衬砌技术,大力发展高标准管道灌溉;鲁中南低山丘陵区充分利用除险加固后的水库水源,实行多水源联合调度,发展管道灌溉、喷灌、滴灌;胶东半岛地区大力发展滴灌、微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截至2015年底,全省已建成各类水库6424座,大型灌区53处、中型灌区444处、小型灌区14.77万处,塘坝5.15万处。在这些水利工程的支持下,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7650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5600万亩,为保障全省粮食“十三连增”提供了有力支撑。
2.坚持节水优先,探索推广具有地方特色的十大节水模式
区分不同区域的水源条件和作物种植结构,兼顾先进高效与方便实用,因地制宜总结推广十大典型节水技术模式:山区大中型水库灌区“全自流明渠灌溉模式”、“半明渠半暗管输水模式”,小水库灌区“自压管道输水灌溉模式”、“多水源联合全天候管道输水灌溉模式”,零星水源区“小型抽水机+高位水池+高效节水灌溉模式”及“风力提水自压管道输水灌溉模式”,引黄灌区“末端集中建站提水固定管道输水畦田灌溉模式”,井灌区“无井房射频卡控制管道输水灌溉模式”,粮食规模种植区“小型卷盘式喷灌机灌溉模式”,经济作物种植区“喷微灌高效节水灌溉模式”,在全省形成了立体化、系统化高效节水推广体系。
3.坚持试点先行,持续深化农业节水体制机制改革
适应土地流转、农业集约化经营等新形势,大力扶持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先后实施4处粮食作物和3处经济作物高效节水灌溉试验区建设。2014年李克强总理视察了陵县项目区,给予充分肯定。选取30个县开展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出台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管护指导意见,全面落实“两证一书一台账”模式。选取5个县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通过配套计量设施、确定初始水权、实行精准补贴等措施,提高灌溉用水效率。选择齐河县作为水利部第一个粮食作物种植区、地下水井灌区、农户分散种植区引入社会资本建设和管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试点,吸引社会资本方参与投资建设田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选取1市3县开展水权水市场改革试点,培育和规范水权交易市场,探索多种形式的水权交易流转方式。2016年1月上旬,水利部召开全国农田水利改革现场会议,汪洋副总理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我省作了典型发言。
4.坚持两手发力,健全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举全系统之力狠抓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了三种基层水利服务模式:一是探索公司化管理模式。以县为单位组建灌溉管理公司,负责县域内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维护及农田灌溉。对于省以上安排的管护资金,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直接拨付公司投入维修养护。已有15个县成立灌溉公司,实现公司统管。二是推行合作社管理模式。引导群众组建用水专业合作社,健全完善合作社章程、财务管理、水费征收及使用等制度。将工程产权、使用权、管理权全部移交合作社,由其负责工程管护、维修和水费收取。已成立灌溉合作社150多个。三是提升基层水利服务能力。全省恢复建立乡镇水利站1585个,印发《山东省乡镇水利站绩效考核办法》,每年开展一次绩效考核,考核等次为A级的水利站,可自愿申报省级规范化水利站,已评选出规范化水利站65家。
二、早谋划、找定位,科学制定农业节水发展思路
全省水利系统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方针,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和本次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一定、两增、三水、四化”的工作思路,努力打造高端高效农业综合节水体系。“一定”就是坚持以水定产的发展理念,突出水资源硬约束作用,把水资源承载能力作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用水方式转变的前置要素;“两增”就是通过发展农业节水,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实现节水富民;“三水”就是把地下水管起来、把雨洪水蓄起来、把外调水用起来;“四化”就是实现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服务社会化的目标。“十三五”期间,力争平水年份全省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发展节水灌溉工程1500万亩,到2020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46。
三、抓重点、破难点,努力开创农业节水新局面
1.严控地下水超采和重要水源地保护,推进源头节水
深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行计划用水管理,建立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一是对地下水超采区,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通过封井并网、水源置换、回灌补源、调整种植结构、压减灌溉面积、增播耐旱品种等措施,加快推进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整治,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二是对地下水非超采区,加强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用途管制,加快农业用水计量设施建设,积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节水技术。三是对重要水源地保护区,组织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加强水源涵养区保护,防治河湖淤积和面源污染。
2.健全完善农业节水工程体系,推进设施节水
一是加快灌区骨干工程节水配套改造,对无回灌补源要求的渠道进行防渗处理,通过配套改造桥、涵、闸和测水量水设施,建设高标准渠道防渗工程,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任务。二是加快田间工程配套改造,在粮食作物区大力发展管道输水灌溉,在经济作物区重点推广喷灌、微灌、膜下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配套水肥一体化设备。三是抓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十三五”期间,力争每年在建县(市区)数量保持在80个左右,年投资规模20亿元。
3.加强先进节水技术推广应用,推进科技节水
一是加强灌溉试验研究,根据不同作物需水规律制定灌溉制度,完成一批试验站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推进信息化建设,健全完善省级集中存储、统一管理的水利信息资源库,研发山东省互联网+水肥一体化管理设备与智能灌溉物联云系统,实现科学调度、合理配水、智能控制。三是推广节水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完善扶持政策,推广风力扬水、射频卡、微滴灌等节水节能技术、设备,建成27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行的经济作物规模化节水示范基地。
4.深化农业节水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进机制节水
一是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印发并实施《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优先选择领导重视、农田灌溉条件好、计量设施完备、有水价改革基础、群众改革意愿高的县(市区)率先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到2020年完成有效灌溉面积60%的改革目标。二是推进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国家投资兴建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交由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或其他经营主体持有和管护。三是探索建立水权转让交易制度,统筹配置农业用水,创新水权交易运行机制,推广“一卡两价一平台”管理模式。四是建立社会化服务机制,鼓励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公众参与工程建设运行,努力把服务送到田间地头,把方便送到农民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