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一线杆被车蹭歪两天无人认领 仅靠几根钢筋支撑
10月14日早上,一辆客车在经过省城天桥区济泺路时,将一根线杆刮歪。因线杆倾斜严重,车主在现场拨打相关电话等待处理事故。而直到昨天下午,事情过去两天,仍没有相关部门来“认领”线杆。
从记者拍摄的画面上,不难看到现场的惊险:一根“严重骨折”的电线杆以近45度倾角斜在路边,底端连着几根钢筋,上端连着几根电缆。不难想象在这车来人往的十字路口,线杆一旦栽倒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但就是这样一个已经不是“隐患”,而是摆在明处的危险源,竟然被容忍存在了两天而得不到处理,“相关部门”们没有一个站出来说“这应该归我管”。路面上那条扭曲的投影,似乎成了对责任畸形的暗示。
当电力部门、线缆单位、市政方面纷纷表示不在“责任区”,当路灯管理方因设备缺陷而“想管没法管”,当偌大一个城市,竟然找不到一根线杆的主管部门,这听起来,就有点冷笑话了,一名肇事的客车司机尚且知道为了过路人的安全,自行在路口守候一整天,该出现的主管部门怎么好意思一直“隐身”呢?
9月16日,本报曾经报道一个类似事件:“井盖缺失骑车老人丧命”,村民反映三年没人修。结果,悲剧发生三天事件仍在“原地打转”,路面建设单位、街道办事处、交通管理部门、市政、交警等,没有一方出来回应家属关切,令人唏嘘不已。对于线杆找不到“东家”,笔者分析不外乎三种情况:
一是这种设施年头太长,如果原单位不断重组,职能责任的不断拆分,很容易被忽略掉,尤其对于这样没有任何利益切割点的次要地带,更容易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成为孤悬于安全监控和日常管护之外的“盲区”,从而积患日久;
二是线杆有很多管理单位,且为维修部门、埋设单位、所有部门等“共有”,平时相安无事还好,只要想管谁都能插得上嘴,但一旦出了事故,大家很可能就开始推来搡去的“踢皮球”,最终谁也认为“自己不该管”;
三是线杆本来有确切归属单位,但牵扯到管护比较麻烦,活又比较累,干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平常尚且不应卯,有啥事情更是唯恐避之不及,与当事人玩捉迷藏。
由这三种情况不难看出,“线杆危险”有可能确属监管空白地带,更有可能是故意的责任规避。这就给城市设施的管理一个启示:“责任清单”必须有——
为避免多头管理或责任模糊,应该实行责权一体,谁的就是谁的,必须精准定位。这一点不妨借鉴国外城市设施管理:即便一个公园的躺椅,上面都标着捐助单位或维护负责人的电话,一旦出现问题,总能在第一时间联系到责任方。
总之,没有“东家”的电线杆,这对我们是一堂有关安全的城市公开课。线杆事件最终如何处理值得持续关注,其最终处理也值得被举一反三的揣摩,从而能成为城市设施安全管理的“标杆”,而不是作为短板一直竖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