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拉美之行修筑两条"通道"
李克强总理和桑托斯总统出席中拉人文研讨会。据中国政府网
透视李克强总理出访拉美行程,两条非凡的“通道”正在显现。
一条是物质通道。就像“月映万川”,这一通道显现在中拉合作的诸多项目中。小到里约热内卢的地铁;中到美丽山水电站特高压输电项目——线路全长超过2000公里,穿越巴西大部分国土;大到两洋铁路这一“超级工程”——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穿越巴西、秘鲁贯通南美大陆,长达5000公里。
李克强在拉美首次提出的产能合作“3×3”新模式,可视为关于这一物质通道的理念阐述。尤其是其中第一个“3”:契合拉美国家需求,共同建设物流、电力、信息三大通道,实现南美大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另一条则是心灵通道。如同“月映万众”,李克强传递出的对于中拉关系的诚意,叩开了拉美各国民众的心门。同时,他的出访也把这片远隔重洋的瑰丽大陆拉近到中国人眼前。
中国总理不仅是在“超级推销”,更是在修筑“通道”。
真正的人文外交,而不是仅点缀文化议题的外交
总理出访,外交术语叫高端访问,简称“高访”。传统的高访,当然是政治、经贸为主,一般也会包括文化议题,但多是提纲挈领式的原则性宣示。
此次李克强出访拉美,一下子生动起来,比如哥伦比亚当地时间5月22日的一场中国—拉丁美洲人文交流研讨会。
两国文化部门联手举办的这场盛会,李克强与哥总统联袂出席。莫言、铁凝、蒋方舟等本来与外交尤其是高访“不搭界”的作家,与两国领导人并肩坐在台上。
同样,在秘鲁,两国文化部门将举办中国—拉丁美洲文明互鉴系列活动。中方这些文化人士将继续参加,到访秘鲁的李克强也将出席。
总理在到访国参加此类“具体而微”的人文交流活动,不能不说是高访形式和内涵上的一种创新。无论对于当地民众还是国内公众,这样的外交形象都更具亲和力和感召力——领导人出访力推中国装备和产能输出,已成功地在国际上树立起中国经济“硬”形象;以文化破题,则有利于展示中国“软”实力,同时表明一个文明大国谦逊、开放的姿态。
看看中国总理在研讨会上的现场发挥——
“刚才莫言先生说,35年后,不知道现实会变成什么样子。我想,35年后,我们再来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笔者注:今年是中哥建交35周年),不仅会记住昨天经贸协议的签署,也一定不会忘记今天的中拉人文对话。我们的合作,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我希望也相信,大家的交流可以让两国人民增进心灵的沟通,也可以推进我们物质的交往。这里有中国的茶和哥伦比亚的咖啡(笔者注:此前莫言在发言中说,自己曾幻想与加西亚•马尔克斯相见,还想好了对他说的第一句话:先生,我在梦中曾经和你喝过咖啡,而哥伦比亚的咖啡中有绿茶的味道),还有中国的酒。刚才哥伦比亚诗人提到李白,是中国的诗仙,杜甫说‘李白斗酒诗百篇’。中国作家不敢喝一斗咖啡,但可以多喝几杯咖啡,创造出更多沟通两国的作品。”
相当生动,是不是?
这意味着外交思维的一大变化:进行真正的人文外交,而不是仅点缀文化议题的外交。
打通高端访问和公共外交“任督二脉”
中国装备已经走向世界,随着国际产能合作推广的步伐,更多中国的优质产能也将为外国公众所熟悉。但“中国制造”之外,文化交流才更能“走心”,才更具有广泛的民众性。
国之交在民相亲、心相通,外交术语称之为“公共外交”。实际上,这应该是一种“心灵外交”。两国之间,读懂对方心灵的最佳途径,就是通过文学和文化。
一本小说、一本诗集,可能蕴藏着这个民族的“灵魂”,可能包含了这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密码”,可能就是打开心灵之门的“钥匙”。读懂文学,往往就懂得一个文明对于另一个文明、一个国家对于另一个国家,如何去尊重、去相处、去合作,进而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