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台上的安居致富梦

10.10.2017  12:11
  □ 本报记者 李子路 吴宝书

  本报通讯员 王恩标

  



  俩儿先后结婚,前后不足半月。这段日子,位于黄河滩区的东明县长兴集乡竹林新村的李香云家可谓双喜临门。“现在村里热闹多了,时常听见鞭炮声,要搁以前,半年都听不到一个响。”李香云说,“搬到新村后,日子好了,外乡的闺女愿意嫁过来了。

  盖过七次房的“心酸史

  多少年来,滩区群众谈“”色变。东明县老刘乡68岁的刘永彩说,小时候家里每年都要祭龙王,大人不让小孩说与水有关的话题,还经常用洪水吓唬不听话的孩子。

  



  据统计,1950年以来,东明县发生水患灾害20余次,上个世纪70年代,几乎年年遭灾。1996年、2003年的两次洪灾,至今让村民记忆犹新。

  洪灾一来,不仅庄稼保不住,房子也跟着遭殃,轻则开裂,重则毁塌。每隔几年,滩区群众不得不翻修房屋、重建家园。祖祖辈辈,滩区人劳作生活、繁衍生息,可日子就是富不起来。“还不是房子给闹的?”刘永彩说,自己活到现在已盖过七次房了。

  在滩区,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部“盖房史”,同时也是“心酸史”。滩区群众有句顺口溜: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这里平均每10年盖一次房,耗尽家财不说,有时候还要借外债,等还清账,又要盖新房子,攒不下钱,也过不好日子,大家做梦都想有个安稳的家。

  2010年以来,一座座二层小楼平地而起,周边5个自然村5000多名村民陆续搬到长兴集乡竹林新村。搬到新村后,乡亲们就再也不怕洪水了。

  



  迁建让百姓吃上定心丸

  在长兴集乡找营村,记者看到,为了避洪,家家户户门前筑起房台,高的四五米,矮的也有两三米,高高低低的房台就是一个个“孤岛”,成为滩区独有的景观。

  日子过得艰苦,贫困时间久了,心就凉了。菏泽市扶贫办副主任、黄河滩区脱贫迁建组负责人李锋说:“攒钱、垫台、盖房、还账,这样的循环就像世代传下来的一道魔咒,已经成为滩区群众的宿命,也是造成贫困的最根本原因。

  



  2004年,在长兴集乡黄河滩区内淤村台、建新村的消息传来,看到实现“安居梦”有了希望,大家开始有了奔头。

  2010年,新村台筑好,高4米、占地800亩,能够抵御黄河花园口每秒12370立方米流量的洪水。

  群众搬迁工作正式启动,有些村民却打起了退堂鼓。长兴集乡党委书记薛刚山说,“老百姓安土重迁,很多人不熟悉搬迁政策,看到政府对新村规划得这么好,还真不敢相信能实现,部分群众的抵触情绪比较强。”迁建过程中,政府给每户补助5万元左右,旧村土地通过增减挂钩政策,等到土地复耕后置换出一部分资金,群众再自筹一部分钱。建好后,户均宅基地面积0.33亩。这些让村民“搬得出、稳得住”的政策,让百姓吃上了一颗定心丸。

  



  能安居更能致富

  在竹林新村村委会办公楼旁,一栋二层小楼别致大方,家里电器一应俱全。这是竹林新村刘湘泉的家。正值中午,刘湘泉打开抽油烟机,拧开燃气灶开始炒菜。

  公路通了、房前绿了、垃圾少了、上学近了,这些看得见的变化在竹林新村悄然发生。在竹林新村中心广场周围,不足50米的距离就有5家超市,村里还开了武馆、美容店。许庆云,是子妍女子养生会馆的老板。过去在外打工学手艺,听说滩区迁建,她回乡创业,开了这家会馆。“这里就是一个大社区,新店刚开两个多月,顾客越来越多,生意很好。”许庆云说。

  让滩区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还要能致富。长兴集乡利用竹林新村土地置换出的1000多亩地,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目前已经种了700亩秋葵,每年6月到9月,需要200多人采摘,每人每月有2000多块钱的收入。就在今年,乡里流转土地1400多亩给新引进的现代农业企业,发展豆丹养殖,每亩投入3000多元,亩产150斤左右,企业承诺保底60元一斤收购,获利不小。

  菏泽是黄河入鲁第一市,共有滩区13处,需要迁建安置人口14.7万人。菏泽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强化产业就业支撑,通过村台安置、外迁安置的方式,计划到2020年底,在滩区建设安居村台28个,滩区外迁新建社区6个,实现滩区群众的“安居梦”。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