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村”示范拉动扶贫解困 济南迎来最美“蝴蝶效应”
蝴蝶拍一拍翅膀,几周后遥远的地方就可能会出现一场龙卷风。一个看似微小的变化有可能带动整个系统产生巨大的连锁反应。而一个有效的扶贫机制,在正确引导下,则有可能带动越来越多的人脱贫致富。近年来,济南将百村扶贫解困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来抓,经过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市直各结对帮扶单位的共同努力,全市扶贫解困工作稳步推进,目前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一项项惠民措施不断落地,一个个扶贫项目接连孵化,一车车农副产品源源不断通过电商对外销售……伴随着政策、人才、资金、技术的持续汇入,灯亮了、水通了、路修了、村富了……在济南,扶贫解困的“蝴蝶翅膀”已经拍动,这场“变革”惠及的是这片土地上24.2万贫困人口。
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用小资金盘活大经济
“我们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种大蒜,不管是在蒜薹上市还是大蒜销售期间,大家伙最伤脑筋的就是村里的路,基本可以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来形容,我们最希望的就是先把路给修起来。”说起村里的“老大难”问题,商河县白桥镇关王庙村党支部书记李孝平“苦不堪言”。记者了解到,为改善村里的交通状况,方便农产品销售,在济南市中心医院派驻“第一书记”刘杰的积极协调下,市中心医院拨款40万元,经过3个月的工期建设,10300米崭新水泥路、5650米排水沟呈现在该村群众面前。另外,刘杰通过申请市级产业扶贫资金40万元,在该村成立了“优质大蒜示范基地”,全村1680亩的土地中,专门划出200亩作为示范田,并引进了苍山、金乡等地大蒜良种5万公斤,对125户、453名贫困人口给予良种补贴,每人免费分配蒜种110公斤。关王庙村率先在该镇10个贫困村中实现了“美丽蜕变”。白桥镇关王庙村的做法是商河县扶贫解困工作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虽然商河县的财政收入并不多,但从2008年起,商河县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相关办法,按照“县里出一块、乡镇(街道)补一块、部门帮一块、村民集一块、社会捐一块”的办法,积极从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除县财政每年专项列支的奖补资金外,通过村民“一事一议”,积极整合交通、林业、水利等部门项目资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资金和全市先进街道对口帮扶资金等,每年撬动、盘活涉农资金数千万元。
如何最高效地使用扶贫资金,不仅是商河县在探索的,也是各地方政府不断探索的问题。近年来,济南市将市级产业扶贫资金(每年约4500万元)主要用于100个特困村的扶贫带动型产业发展。鼓励支持村“两委”领办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优先将贫困户承包地流转经营。对于从事农产品加工、来料加工(装配)的低保户及其他困难家庭,按照实际加工收入总额的8%给予专项补贴(单户补贴额不超过1万元)。对于吸收低保户、贫困户20户以上,从事加工生产并直接支付加工费的村合作组织、经纪人,按照实际支付给低保户和贫困户的加工费用给予5%-10%的补贴(最高不超过2万元)。积极探索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资源用于发展小微企业。对6户以上按照标准发展乡村体验度假旅游的农户,每户“改厕、改厨”补贴1.6万元。对于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根据带动贫困村、贫困户情况给予5-20万元补贴,通过补贴刺激、鼓励引导的方式,激活农民参与产业发展的热情。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聚焦三大工程 整治人居环境
2015年8月,记者来到章丘市毕家柳村,一排干净整齐的房屋呈现在眼前,配套房、厕所、洗澡间、活动室、厨房,所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这里正是该市实行的危房改造户连片建设项目——“美丽家园”的所在地。记者了解到,毕家柳村美丽家园建设总体投入资金16万元,内设5间房屋,目前入住7人。“一分钱都没掏,水电也是免费的,可好了。”入住在美丽家园的一位老人乐呵呵地说道,能住上这样的房子,这辈子知足了。2015年,济南市委、市政府把完成2000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列为18件民生实事之一,目前全市100个特困村危房改造工作已全面展开。“特困村饮水”、“危房改造”、“道路硬化”被称为特困村基础设施改善的三大工程,随着工程的推进,截至2015年底,特困村基础面貌得到明显改观。特困村饮水工程,完成总投资2439万元,实施了水源工程建设、村内供水管网建设等工程,解决特困村5.0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除9个村处于工程扫尾阶段外,其它村的工程均已全部完成。危房改造工程计划改造565户,目前已全部开工,竣工511户,开工率、竣工率分别达到100%和90.4%。道路硬化工程,100个特困村新改建农村公路104.5公里,全部完成主干道路硬化任务。绿化、亮化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100个特困村街道两侧绿化率、亮化率分别达到41.71%和65.77%,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观,100个特困村全部实现保洁长效化。村庄迁建工作有序推进,目前章丘市普集镇刘河村已启动异地迁建工作;章丘市垛庄镇西里虎村、平阴县孝直镇西湿口山村均编制了新村修建性详细规划,目前正准备前期报批材料;另外,土屋村、南田村三个村由于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不适宜增减挂钩立项等原因,不再进行迁建。经过一年多来的帮扶,100个特困村残垣断壁、杂草丛生、破败萧条的人居环境得到了根本整治,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牵住扶贫解困的“牛鼻子”
创新产业扶贫方式 拓展产业扶贫路径
作为商河县韩庙镇唯一的回民聚居村,站南村肉牛养殖有着悠久历史。记者随机走访几户人家发现,几乎家家都有牛棚或者羊圈,“我们世代都以养牛、养羊为生。”不少村民对记者说。由于依托传统的畜牧养殖经济,很多村民想壮大养殖规模,但同时也面临着场地、资金、资源供给不足、销路少等困难。为解决村民养殖过程中的产、供、销问题,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多次商讨后,探索了“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进行扶持,带动回族群众发展规模养殖。通过前期注资,建立了集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民运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村民王永雷就是养殖合作社中的成员,他说:“我家有1000多头羊圈养在合作社,一年可以赚2万多块钱。加入合作社之前,凡事都得自己去干,赚不到钱,还天天愁销路。现在合作社不但提供了免费的场地,就连水、电、饲料也都是免费的,成本省了不少,羊放在合作社省事多了,心里也踏实。”据了解,站南村“民运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组织贫困户与合作社签订《扶贫协议书》,通过与农户签订劳务、购销合同,按照协议与贫困户按比例进行分红,这样就找到了让百姓脱贫的“药方子”,变“输血”为“造血”。将来,村“两委”打算把养殖专业合作社打造成站南村百姓增收致富的可持续特色产业。
产业扶贫是扶贫解困的牛鼻子。近年来,济南市持续创新产业扶贫方式,拓展产业扶贫路径,积极推动特色种养殖、清洁加工、农村电商、乡村旅游、光伏发电等扶贫产业项目。一年来,市扶贫办立项一产精准扶贫开发项目97个,光伏等二、三产项目7个;市委农办筛选立项二、三产创新型产业项目23个,其中农产品深加工项目12个、清洁型加工项目5个、乡村旅游4个、农村电商项目2个,还涌现出东车厢吨包加工、垛庄镇“五彩山庄”旅游、张铁匠电商、西凤光伏发电等一批创新扶贫典型。同时,特困村贫困户的收入也实现了快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去年100个特困村贫困户人均增收1382元,100个特困村的经济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展现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