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孝子杨同杰:为两位母亲撑起"爱的天空"

09.06.2015  12:07
见到临沂沂水的杨同杰时,他坐在书房里,翻看着自己写的回忆录。往事一幕幕,像电影似的在杨同杰眼前掠过,回望自己的人生经历,杨同杰陷在回忆中久久不能自拔,最后缓缓地吐露出自己不为人知的成长历程。

   鲁网临沂6月8日讯 (记者 安娜 通讯员 艾洪杨)见到临沂沂水的杨同杰时,他坐在书房里,翻看着自己写的回忆录。往事一幕幕,像电影似的在杨同杰眼前掠过,回望自己的人生经历,杨同杰陷在回忆中久久不能自拔,最后缓缓地吐露出自己不为人知的成长历程。

  出生就被送养,养父母视他为己出

  杨同杰出生在沂水县的一个山村,他的亲生父母是表兄妹,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逼迫下,最终成了亲。结婚三个月后,夫妻不和毅然选择离婚。离婚后,转业在家的丈夫在“十万军转干部开辟北大荒”的号召下,一气之下去了黑龙江,从此杳无音讯。此时,年仅20岁的杨同杰的母亲发现自己已怀孕,无奈之下,她只得去娘家待产。由于年龄尚小,前夫又失去联系,杨同杰的母亲必然还得改嫁。在那个思想封闭的年代,又是保守的小山村,在娘家生孩子本就让娘家父母的颜面尽失,想带着孩子改嫁更是难上加难。最终,在全家的商议下,决定等杨同杰出生后送人抚养。

  经人介绍,一对中年教师夫妇希望收养未出世的杨同杰,他们只有一个女儿,非常想再要一个孩子。考虑到其家庭环境不错,杨同杰的母亲便同意了。1958年,刚出生1天的杨同杰,就被养父母抱回了家,取名杨同杰。

  从小乖巧聪明的杨同杰在养父母的宠爱下度过了最快乐的童年时光,用“溺爱”来形容养父母对杨同杰的爱,绝不夸张。据杨同杰回忆,他7岁的时候,养母还背着他,送他上学。好日子匆匆而逝,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地主出身的养父杨俊连和养母刘承梅遭到了批斗,杨俊连不幸去世。刘承梅不但被剥夺了教师的资格,还被下放到农村。

  走投无路的刘承梅带着自己的亲生女儿和杨同杰回到了家乡——沂水县马站镇。由于他们是被下放,村里人对他们都是冷眼相待,村里的几个地痞甚至还骚扰刘承梅刚成年的女儿。为了不让女儿过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同时摆脱地主的这个帽子,刘承梅忍痛将女儿远嫁到新疆。

  女儿远嫁,剩下刘承梅和杨同杰相依为命,两人在村里备尝苦楚,为了生存,甚至乞讨为生。1968年,在“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大背景下,跟着养父母成为“小地主”的杨同杰被迫失学。为了儿子不受出身的限制,刘承梅甚至选择改嫁贫下中农为儿子争取上学机会。在养母的保护下,杨同杰顺利读完高中。

   回报养母,“对母亲好”是成婚唯一条件

  高中毕业后,杨同杰成了一名代课老师。正值适婚年龄的他,赢得不少女孩子的好感。但杨同杰都不为所动,他成婚的唯一条件就是一定要对母亲好。按照这样的标准,1979年,杨同杰和夏庆兰喜结连理,孝顺的他们结婚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母亲刘承梅接来与他们同住。

  在同住的日子里,杨同杰与妻子想尽一切办法为老人改善生活。当时两人一个是代课老师,一个是工厂工人,条件都不好,他们只能将省下的鸡蛋等营养品全部都留给刘承梅。1982年,积劳成疾的刘承梅得了脑血栓,杨同杰带母亲到处治疗,负债累累的他对母亲的照顾毫不放松。

  杨同杰与妻子的尽心照顾让老人的生命多延续了十几年。1997年,刘承梅病情恶化,医生宣布病危。杨同杰四处为老人打听百年之后可以安身的地方。最终,杨同杰借钱为母亲购买了一块大面积的公墓。1999年冬天,80多岁的刘承梅安然离世,杨同杰与妻子很久之后才接受了这个现实。“母亲就是我的天,没有她就没有我的今天,我无论为母亲做多少都报答不了她对我的亲情与恩情。”说到这,58岁的杨同杰掩面而泣,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寻找亲生母亲,陪母亲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养母去世后,杨同杰对亲情的渴望更加浓烈。他想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冯桂香。在杨同杰12岁时,冯桂香就去看望过他。“当时妈妈一直抱着我哭,一边哭一边往我衣服的口袋里塞5分的硬币。”虽然没有明说,但是从小在周围邻居的议论中,杨同杰早已知道自己的身世。他一直没有去找亲生母亲,不是因为对母亲怨恨,而是顾念养母刘承梅的心情。杨同杰说,他不想让养母认为自己养了一辈子的儿子,却一直心系自己的亲生母亲,这会让她心寒。因此,直到养母去世后,他才鼓起勇气寻找自己的亲生母亲。

  经过多方打听,2000年春天,杨同杰与妻子在潍坊市安丘县的一个村庄找到了冯桂香。这时的她早已改嫁并生下了三儿两女。虽然有了新家庭,但冯桂香却从未忘记自己的第一个孩子杨同杰,在她改嫁前,她就跟丈夫说,自己有个儿子,如果有一天儿子回来找她,她一定会好好抚养他。善良的丈夫虽然从未见过杨同杰,但早已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对杨同杰也以礼相待,杨同杰称呼他为“父亲”。2003年,父亲去世,杨同杰以儿子的身份为老人披麻戴孝,送老人最后一程。

  冯桂香再婚后生活并不顺心,家境十分贫穷,看到母亲的生活如此困难,自己都不舍得烧炭的杨同杰,主动提出母亲家中的煤炭自己全包了。看着儿子给自己送来的煤,冯桂香既内疚又欣慰,她把煤都堆起来,却从不舍得用,每次有人来家时,她都骄傲地告诉他们,这是我的大儿子送的。听着别人对杨同杰的夸赞,冯桂香十分高兴。

  好景不长,2005年,冯桂香得了脑血栓,杨同杰将母亲从潍坊接回沂水治疗,在神志清醒时,老人嘱咐自己再婚后的几个孩子,自己的医疗费不能让杨同杰出一分,因为自己没有养过他一天。杨同杰安慰母亲,别担心费用,身体最要紧。最终,杨同杰负责了全部的费用。

  出院后,冯桂香执意回潍坊,没办法,杨同杰叮嘱自己同母异父的弟弟和妹妹,母亲有什么事一定要及时跟自己联系。在杨同杰的影响下,弟弟妹妹们都尽心尽力地伺候母亲。然而,儿女的孝顺并没能阻挡病魔的脚步,2006年,病情多次复发后,冯桂香还是去世了,杨同杰十分难过。

  “虽然我的亲生母亲没有抚养过我一天,但是血浓于水,在我心里,她永远都是我的母亲。”冯桂香去世后,杨同杰沉浸在悲伤中久久不能自拔,自己的两位养父、养母还有亲生母亲接连离世,给他带来很大的精神打击。在回忆父亲和母亲的过程中,杨同杰写了回忆录《破碎的记忆》,既为追悼自己的几位亲人,又是给自己的安慰。只要闲下来,杨同杰就会翻看回忆录,每次的回忆,都让杨同杰倍加思念自己的父亲母亲,同时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杨同杰与妻子目前同儿子、儿媳妇同住,还有一个乖巧的孙女,已达十年之久。在这十年间,儿子和儿媳妇从未与他们红过脸,关系十分融洽。杨同杰认为,孝顺父母,给儿女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从而影响一代又一代,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孝老敬老才能在社会中代代传承。

  想爆料?欢迎拨打新闻热线0539-8292110,或登录鲁网官方微博(@临沂鲁网 )提供新闻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