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家庭的抗战故事:一家26口参加抗战的“杨家将”
8月24日上午,94岁的杨守先老人在女儿的陪伴下来到省老干部活动中心,观看“100个家庭的抗战故事”图片展。看到一张张老照片,老人十分激动,“我们全家26口先后投入抗战,当时被群众誉为当代‘杨家将’。”
杨守先的父亲杨荆石是山东鲁迅艺术学校的创办人之一。1939年2月,为培养国防艺术人才,提高群众抗战热情,山东分局、山东纵队决定创办一所艺术学校,派王绍洛与杨荆石联系筹备。那段时间里,他们废寝忘食,四处奔走,搞设备、购教材、聘教师、招学员。3月20日,艺术学校就在沂水夏蔚成立了。王绍洛任校长,杨荆石担任教务处主任。
“革命的武器有多种,艺术是其中的一种,一幅生动的图画,胜过三千支毛瑟枪”。杨荆石忘我地扑在办学上。在学校期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鉴于擅长做统战工作,组织上决定让他做一名“特别党员”。杨守先说,当时父亲无条件地服从了。
杨守先回忆,父亲身体力行,发动民众抗战,妻子李敏、儿子杨守先、女儿杨军都参加了革命。杨荆石又先后动员自己的侄儿、侄女等26人投入抗战,被群众赞喻为当代的“杨家将”。至于乡邻、亲朋受其影响参加革命的更多,仅他们的家乡青冶行村就有90多人,成为远近闻名的“抗日模范村”。
杨守先曾在敌占区工作四年,把多名伪军动员成自己人。他还曾带着延安派来山东配合工作的日本反战同盟战士小林宽澄向据点里的日本人喊话,鼓动他们的厌战情绪,“不要打中国,日本现在正是樱花节,回去看樱花。”说到这里,他用日语唱起当年学的《樱花歌》,情不自禁地点着头、和着节拍。在敌占区,杨守先还积极发展武装队伍。
1943年6月,时任蒙阴县县长的杨荆石出发路过新蒙县龙廷区,见到了长子杨守先,父子相见,夜短话长。临别时,看到该区武器少,便将一支匣枪和40发子弹留下来。不料,这次分手竟成了父子的永诀。这年11月23日,杨荆石在沂南依汶修械所修枪,不幸为习弹所中,由于失血过多去世,享年41岁。
72年后的今天,看着自己和父亲杨荆石、继母李敏唯一一张合影,杨守先热泪盈眶,“毁家纾难,以革命为己任。老一辈的革命理想,年轻人不能忘,也不该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