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华 28年风雨村医路
半夜三更,一个电话打来,杨玉华又上路了。
28年多了,像这样的“紧急呼叫”,她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了。白天正常出诊,晚上随时待命。“村医就是这样,得随叫随到。”
1986年夏天,杨玉华从医校毕业后,决定在秦皇岛抚宁县做一名村医。在她行医的大新寨镇,村民居住得非常分散,箭杆岭村附近的5个村庄都没有村医。那些年老体弱和病情稍微严重一点的病人只能靠她出诊,每天在几十里狭长的乡间山路上来回奔走。
由于对村医的工作难度估计不足,刚开始工作时杨玉华着实吃了不少苦头。“我以为村医懂点医术能给人开方子就行了,但是没想到更需要胆子大。大半夜走在没有一点灯光的山路上,当时心里还真是怕得很。”
但一想到病人还在家里焦急地等着她,身上感觉又有劲儿了。“我觉得他们肯定也是难受得不行了,不然也不会大半夜找我,所以我必须得去”。每次一这么想,杨玉华就加快了脚步。
箭杆岭村和附近的几个村子,大多数村民都很贫困,有时候连十几块钱的药费都付不起。为了不让病人为难,杨玉华一次又一次为病人垫付医药费。“好些大病都是由小病拖出来的,能早治的话,可不能给病人拖着!”20多年间,杨玉华始终视病人为亲人,村里村外很多乡亲都亲切地叫她“杨先生”。
去年正月的一个午夜,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杨玉华惊醒。开门一看,是村里的一位患者的家属,说家里80多岁的老人突然口吐鲜血,恳请她赶紧去一趟。
来不及多想,杨玉华背起急救箱就往病人家中赶。深冬的夜里下着小雪,凛冽的寒风冻得人直打哆嗦。因为路湿雪滑,匆匆赶路的杨玉华不慎跌倒,脚踝处一阵剧痛。她咬牙站了起来,摇摇晃晃赶到了病人家中。
杨玉华为虚弱在床的老人仔细检查身体。经断定为胃出血后,她立刻为他打了止血针。但杨玉华还是不放心,为了稳妥起见,她拨打了120,然后一直守候在旁直到救护车赶来。由于抢救及时,患者转危为安。这时已经是凌晨3点多了。刚刚放下心来的杨玉华撩起裤管,这才发现脚踝早已肿了起来。
走进杨玉华那间狭小的诊疗室,桌上放了厚厚一大摞治病记录。杨玉华说,这就是她的“小档案馆”,“宝贝儿得不得了”,村里谁得过什么病都在里面。旁边放着的一本残破的笔记本尤其引人注目,翻开第一页,正中间写着“精益求精”几个字,里面则写下了她多年的治疗心得和学习记录。
28年间,杨玉华累计出诊3600余次,为村民检查和治疗常见病、多发病15万人次,为特困户、五保户、残疾人等免费3万多元。
赞语
古人言:“大医精诚”。一个好的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技,为病人祛除疾病之苦,也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大慈恻隐之心”行医救世。28年风风雨雨,杨玉华无怨无悔地行走在乡间小路上,担得起一句“杨先生”。
原标题【 杨玉华 28年风雨村医路(点赞中国·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