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崇德向善社会风气(畅议国是)

11.03.2015  10:56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诚信知理、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优秀文化传统。如今,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给社会风气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软实力。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指出,要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创新创造关键在人,要把亿万人民的聪明才智调动起来,并要坚持立德树人。
近来,国人的不文明行为,屡被曝光。如何提升中国人的文明素质,引导和推动全体人民树立文明观念、争当文明公民、展示文明形象,成为不少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他们从各自的角度给出建议。
用书香熏陶心灵

“书香社会”今年首次“亮相”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代表、云南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杨劲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她对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特别赞同。书能让人的心静下来。要提升中国人的文明素质,提升中国人在海外的形象,倡导全民阅读十分必要。
杨劲松说,现在的道德教育多是口号,人们听不进去,孩子也觉得单调,不生动,不喜欢。用阅读潜移默化,效果会更好。现在,大城市的图书馆不够多,中小城市和县城的图书馆更少,人们想读书,但没地方读。因此她建议,各地多建一些图书馆。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盐城市政协副主席、作曲家蒋婉求认为,今天到处都是低头族,看手机、刷微博、看微信,真正读书的人太少了。如果一个民族没有文化知识做支撑,将来无论做什么都会有局限性,厚度不够。
蒋婉求说,她今年带来一个关于制定图书馆法的议案。欧美一些国家规定,社区方圆10公里之内一定要有一个图书馆,创造条件引导人们阅读。我们也应当建立这样的环境。同时大学里面有非常好的图书馆,应该让公众共享。
把“礼仪名片”擦亮
全国政协委员、现代出版社社长臧永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文明缺失等现象是存在的,但他相信情况会渐渐变好。很多人在国外看到同胞的不文明行为时,都会很难为情。一些人出国后,表现得像暴发户,大声喧哗,随地吐痰,甚至做出其他不文明的事。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国民在接受社会文明素养教育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文明修养,领导干部、公众人物尤其要做好表率、示范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建议,应当发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擦亮国人“礼仪名片”,以此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