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新型应用农业体系

28.07.2015  11:54

  从农业产业链上看,经济效益显著、发展空间巨大的环节,不是种植环节,而是后续的加工转化环节,以及围绕加工转化环节的配套系统。目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甚至达到农业产值的3—4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农业产业的发展,初级产品所占份额将越来越小,加工增值部分所占份额还将越来越大。

  目前我国的农业只包括初始的种植等生产体系,属典型的“种植农业”;而后续的食品加工等应用转化环节,以及装备制造业、服务业、物流业等服务于该体系的产业单元等应用体系,却计入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从农业的发展需求和趋势看,应用系统也应纳入农业产业。

  我们将农业体系中的应用体系,定位为“应用农业”。应用农业,打破了传统的产业划分格局,将食品加工等后续的农产品加工业等相关产业列入农业范畴,更好地反映了社会经济活动的客观过程和产业各环节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突出了加工环节对农业经济质量提升的主导作用。

  发展食品加工业充分显示一、二、三产业融合效用

  应用农业的价值最集中地表现在食品加工业中。食品加工业是农产品转化和增值的主体。据专家测算,全国农产品加工产值每增加0.1个百分点,可吸纳230万人就业,每个农民可增收190元。食品工业的产值目前已经占了农产品深加工业的80%以上。

  近年来食品加工业对扩大农村人口就业、促进农业经济质量提升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传统主食品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如馒头、面条等面制主食,每年消耗全国流通面粉总量的80%以上,折合小麦约7500万吨;主食的增值能力又是面粉的3—4倍,利润是面粉的100—200倍。以河南为例,若将每年输出的200亿斤原粮转化为主食品进行输出,便可创造100多万个就业岗位,增加740亿元的经济效益。此外,食品加工业的服务体系,如设备研发及制造、物流、零售业等产业,也属应用农业范畴,这些产业所创造的经济贡献和就业需求,也相当可观。

  随着居民消费观念不断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食品消费将由家庭走向社会化生产,商品性消费日益取代自给型消费,已成为必然趋势。食品的消费档次和经济总量,未来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未来我国食品工业产值将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会进一步显示出在拉动消费和扩大就业中的显著作用。而食品工业仅是庞大的应用农业体系中的一个部分,整个应用农业体系的发展,在拉动消费和扩大就业方面,比其他产业有着更为巨大的优势。

  整合一、二、三产业    改变对农业的传统定位

  传统的产业划分将农业、工业作为第一和第二产业,除此之外的产业被笼统地归结为第三产业。但随着信息技术等新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三次产业之间不断交叉与融合,边缘逐渐模糊,衍生出许多新兴产业、交叉产业。传统三次产业界限分明的划分方法,已无法解释和概括产业形态和特征。

  一、二、三产业融合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从事初级农产品生产的局限性,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以市场需求为源头的产业链模式,一个“需求—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循环圈。从产业需求链角度分析,食品工业对上游的农业种植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即生产不同种类的食品,就需要上游环节加工相应的原料,同时也要求农户种植相应品种的粮食作物。这种对应关系,有利于发挥农产品的特定优势,提高小麦等农产品的价格和农业的整体效益。应用农业的显性特征是对产业的重新划分,其实质是实现种植与应用环节的效益流动和共享,以1+1>2的产业聚合效应,促使农业的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得以大幅度提高。

  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但目前的工业和农业仍处于两个层面、两个体系,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性,不可能实现真正的互补和联动,阻碍了经济资源在产业间的自由流动。部分结构主义经济学家认为,要真正实现以工促农,产业结构改造需先行。应用农业的发展,不仅通过农业加工业的发展,托起农业资源的市场需求价值,更重要的是突破工农业之间资源流通的瓶颈,实现农业与关联工业的融合,促进工业资金、先进技术和现代经营模式等要素向农业流入。同时,它也从产业体制上,为“公司+农户”等模式的“订单农业”提供了理论依据,保障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等思路的细化和实施。

  一、二、三产业融合可促进农业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传统工业化的发展,建立在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大量的资源能源消耗的基础上。资料显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00多亿元,2006年又增加至5200多亿元。与传统工业相比,农业具有强大的生态可持续性,对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关键作用。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资源不仅保障了食品供应,而且已经在生物能源、工程材料、纺织、化工、医药等领域显示出积极作用。全面推进应用农业的发展,先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将更多地进入农业领域,进一步深化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形成一个规模庞大、产业密集的应用农业体系。

  (作者单位: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