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林业生态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20.01.2015  23:21

近年来,滨州市以“展现特色、转型升级、融合共赢”为主题,在富有浓郁文化气息的特色文化产品上,将有滨州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展示艺术巧妙融合。枣木雕、草柳编、芦苇编、柽柳根雕、仿古工艺家具、芦苇画等富有浓郁文化气息的特色文化产品不断发展壮大。在林业生态文化产业发展上,滨州市按照“生态优先、产业支撑、文化引领”的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现代林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使林业生态文化建设与林业产业建设同步进行、有机结合,带动和巩固林业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延长林业产业链条,增加林业产业附加值。

 

沾化冬枣历史悠久,更是一种独特的稀有品种。为了充分挖掘沾化冬枣的文化底蕴,沾化区瞄准市场需求,多元化发展沾化冬枣产业,提高冬枣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一盆精品冬枣盆景的经济效益比2棵丰产期的冬枣树效益还高,这对百姓的增收意义重大。沾化区利用老树根接、间伐造型、小苗盆栽等方式,充分挖掘沾化冬枣的文化底蕴,利用冬枣树的独特性,探索发展实用类、观赏类根雕,逐步发展花瓶、人物、笔墨纸砚、山水、动物等各式根雕,备受京、津、沪、济等大中城市市民的青睐,增加了冬枣树的附加值。

 

无棣县全面加强林业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内容、拓展林业生态文化传播途径,搭建各种生态文化栽体和展示平台。加大对林业生态文化的鼓励和引导,推进柽柳根雕、枣木根雕、草编、芦苇画等创意精品,对促进无棣休闲农业、农家乐、一村一品、地方名优特产品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柽柳作为鲁北盐碱地区特有的天然灌木,其质地细腻、柔韧,其根的形态以奇瘿、多变、神似而见长。利用无棣当地柽柳、枣树较多的资源优势,将枣木雕、柽柳根雕的使用功能和收藏功能充分结合,把枣木雕、柽柳根雕产品形成一条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发挥无棣县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品牌。无棣县拥有25万亩的芦苇湿地,芦苇资源丰富,无棣县把湿地芦苇开发作为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大力发展芦苇手工经济,成为全国最大的苇帘加工出口基地,年出口量占世界份额的85%以上。发展芦苇画产业的研发,将芦苇资源优势转化成文化产业优势,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无棣芦苇产业实现了由湿地资源到手工加工再到芦苇画创作的有序延伸,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文化艺术产业链。

 

博兴草柳编工艺品生产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草柳编之乡”。博兴县拥有丰富的草、柳、苇、蒲、蜡等自然资源,种柳5万多亩,苇、草3万多亩。博兴县把草柳编产业作为富民强村的主导产业规范发展,成为全国草柳编工艺品出口基地和全国蒲草系列工艺制品惟一产地。通过草柳编这一传统产业,带动了劳动力就业、农民致富和群众创业,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特色富民主导产业。

 

随着木材加工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惠民长青木业公司走出了一条综合利用木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引进了利用木材“三剩物”生产中高密度纤维板的生产线,生产线主要是利用当柴烧的树皮、树梢和边角料等“三剩物”经过粉碎、分选、加热、预压、热压等过程,加工成家具、装饰用的好木材。这种中高密度板不仅不消耗大径优质木材,还可以减轻农林“三剩物”的处理负担,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木材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