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枣庄实施倒逼机制,污水排放标准全国最严,力夺九大流域核查第一

09.11.2014  14:47
    河水清澈透底,经3公里长的河道缓缓流入微山湖,河中鱼翔浅底,蒲草、芦竹、黄花鸢尾等茂密生长,白鹭等珍禽在水面翻飞觅食,岸边几名青年正在享受垂钓之乐。这是10月24日上午,记者在枣庄市薛城区小沙河朱桥断面看到的一个场景。   站在河边,枣庄市环保局局长张永刚感慨地说:枣庄境内流入京杭大运河和南四湖的河水,年总水量10亿余立方,经过治理,达到了和薛城小沙河水质一样的标准,确保了南水北调水质安全。近日,全国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检查结果揭晓,枣庄代表山东获得第一名,在珠江、松花江等全国涉及25个省的9大流域核查中也位居第一。至此,我省迎淮核查实现七连冠。   今年以来,枣庄辖区7条主要河流COD、氨氮、总磷平均浓度分别为每升15.7毫克、0.58毫克、0.12毫克,较“十一五”末分别改善8%、26.6%、31%,稳定达到南水北调调水水质标准。省内环保专家调查后认为,枣庄水污染防治已经超越韩国,赶上日本。   枣庄水污染防治的成绩,缘于自我加压的“枣庄标准”。   继2008年之后,枣庄去年再次代表山东迎淮核查。这次要求更高:COD≤20mg/L、氨氮≤1mg/L,而且又增加了磷酸盐量等19个考核指标。   枣庄地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进入山东的首站,城市污水处理厂与国控河流断面距离最近处不足2公里,全部实现一级A排放标准仍难达到断面水质要求。作为东部地区唯一的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市,枣庄承受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   面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枣庄迎难而上。市委常委、副市长秦元祥说:迎淮核查不是目的,关键是要有讲大局、讲奉献的政治担当和为民情怀。市委、市政府认为要以此为机遇,推动枣庄水污染防治再上新台阶,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打造山水城市形象,建设幸福新枣庄,确保一泓清水北上。   枣庄实施目标倒逼机制,倒逼国控断面上游的7家城市污水处理厂执行COD≤25mg/L、氨氮≤1mg/L加严的“枣庄标准”,而国家制定的最高标准是一级A排放标准:COD≤50mg/L、氨氮≤5mg/L。由此,“枣庄标准”成为全国最严苛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   “治用保”是我省探索的一条水污染防治的成功模式,枣庄继续深化,提出了点源全达标、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泥全处置、中水全回用、生态全修复、风险全防控的“六全”目标,确保实现“枣庄标准”,让河流湖泊休养生息。   在薛城污水处理厂,记者看到,混浊的污水经过曝气、沉淀、滗水、排泥、湿地净化等5个环节的处理,清澈透明地流入薛城小沙河。记者用空瓶灌满水,再拿出一瓶纯净水,二者用肉眼无法分别。厂长刘承伟告诉记者,为了达到新标准,区里投入上千万元更新设备,调整优化工艺,每年运行成本增加300多万元,确保每天6万吨城市污水处理后达标排放。   全市勒紧腰带,去年以来挤出7.3亿元,对5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新建、扩建城市污水处理厂6座,配套污水管网615公里,基本实现了城市建成区污水管网全覆盖,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3.5%。   由污水处理厂溯源,倒逼排污企业提高标准,全市150家工业点源实施了污水深度处理工程,COD、氨氮排放标准全部达到《山东省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要求。   记者在华润纸业公司的污水处理厂看到,位于出水口的在线监测显示屏24日15时20分跳动的数据是:COD≤20.2mg/L、氨氮≤2.3mg/L。这组数据,远远低于COD60mg/L、氨氮10mg/L的新排放标准。为此,这家企业这次投入4000多万元上马深度处理新工艺。   在东郭水泥厂,记者看到来自滕州污水处理厂的污泥跟砂石、煤炭混在一起,烧制成高标号的水泥;而在滕州新源电厂,1000多大卡热值的污泥跟煤炭掺和一起燃烧变为电能。通过燃料化、原料化和肥料化再利用,枣庄实现了污泥全处置,每天产生的1000余吨污泥变废为宝。   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坐落于新薛河流域上游小沂河两岸,16家煤化工企业的污水治理后排入河中。去年,滕州市投资5000万元,依托木石煤矿塌陷地,退耕还湿,建成了1650亩的墨子湿地,日处理水量2万立方。该湿地平常发挥湿地净化功能,应急时发挥截导安全功能。有关负责人说:一旦化工园区发生污染泄漏事故,湿地片区内所有应急阀关闭,直接将事故水调入事故应急池,分类处理后达标排放。   类似这片湿地,枣庄每天回用中水39万吨,再生水已成为全市第三水资源。全市7条主要河流建设人工湿地24处,总面积2.5万公顷,“条条河流有湿地、片片湿地水清澈”。   严苛的“枣庄标准”,让河流水质稳定达到Ⅲ类以上。水面多了,河流生态得到恢复,鱼类从8种增加到39种,白枕鹤等珍稀鸟类又飞回来了。     链接: 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41108/Articel01002MT.htm